古代为什么会要求“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如果真的斩了怎么办?

中国是最古老的礼仪之邦,是非常注重礼节和尊老爱幼的国家。自古以来,都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文化习俗。在众多方面都展现了这样的礼仪,尤其是战争时期,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句话是说,不管双方之间打得怎么样,如何的损失惨重,也必须遵守这句话,虽然这句话本身不是任何规定,也没有约束人的能力,但是就是一直在遵守。

古代为什么会要求“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如果真的斩了怎么办?插图

这句话到底是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春秋战国时期,实行了分封制,即天子下面设立多个地方上的诸侯,历史上最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出自这个时期。当时的各诸侯国之间却不是和平相处的局面,各家之间频频开战,为了扩张自己的地盘大打出手,那个时候也有开战前必须下战书的规定。

古代为什么会要求“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如果真的斩了怎么办?插图1

战书是因为当时的战争都要依靠车战来完成,双方之间通过战书方便确定时间选择地点,但这个时候就要有一个担任“信鸽”的角色,这个信鸽的称谓叫做“行人”,是一个官职,主要的任务就是出使各国。这就是来使的前身。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以维护周天子为借口大打出手,也是因为这样,对于前来进行沟通事宜的使者是不能随意杀掉的,相反的还会以很高的礼遇来接待使臣。

古代为什么会要求“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如果真的斩了怎么办?插图2

战国以后,所有的礼仪就已经渐渐的没有那么重要了,战争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不但会杀掉投降的士兵,甚至还会发生屠城和杀害百姓的事情。这个时候仍然也是不斩来使的,主要原因是不仅是杀了使者也没有任何的作用,还要依靠使者传递信息。可是不斩来使,如果真的斩了又会如何呢?后果就是会激怒对方,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当然也要根据当时的情势来判断,历史上就曾经有斩掉来使却仍然打了胜仗的事件发生,主要还是要取决于军队的能力,东汉的大将军耿恭就曾经试过一次,虽然当时引来了匈奴的大军,但是却在没有任何援军的情况下,将形势扭转,战胜了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