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又在大发脾气?4 个技巧教你读懂他的内心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他发脾气和情绪失控的时刻,让父母感觉难以招架,甚至以指责和压制来解决孩子的合理情绪表达。在看似歇斯底里的大发脾气背后,隐藏了孩子的什么心理?父母又该做些什么,才能由此走近他们的真实内心呢?这里有几个建议,一起来看吧!

前不久,一位读者留言说她一岁多的宝宝脾气很大,哭闹、打人,怎么也哄不好,只有让他发泄完才安静。

我没问到背后具体原因,但从短短几行字可以看到这位妈妈的耐心,能拥抱孩子,也能陪着孩子哭,这些做法对这个小宝宝来说很可贵。

年龄小的孩子生气时,容易被自己内在巨大的能量吞没,会跺脚、挥动双手、在地上打滚。这时他找不到自我,语言也起不到安抚作用。只有拥抱他,确保他不被自己强烈的愤怒情绪吓到。

只要别让孩子打疼我们,温柔地拥抱,或是留在一边陪着他、关注他就表示了接纳。这些行为就是在默默地表达:你生气不会让人感到可怕。你看,你的怒火没有伤害我,我仍在你身边,爱着你。你还是我那个小宝宝。孩子会在这样的抱持中建立起安全感,并渐渐减少愤怒的次数。

相信很多父母在孩子生气时,总会心情复杂。完全接纳,担心宠坏了孩子;反对压制,担心压抑了孩子;就算让孩子自己冷静下来,孩子似乎变得喜欢生闷气。到底怎样处理好呢?

这确实是个重要的问题,孩子生气时,我们的态度决定了孩子能不能做自己。

01

健康的愤怒让孩子做自己

有一次吃饭前我女儿要喝饮料,我了解她,一瓶饮料下肚,她基本上就不吃饭了。于是和她商量饭后再喝。她不同意,大发脾气。

我完全接受她这种表达需求的生气,就像婴儿饿了喝不到奶哭闹一样,这表明孩子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如果几岁的孩子就很懂事地说:“好的,妈妈,我知道饭前我不用喝饮料。”我反而不安:她是不敢表达需求,还是直接把自己的欲望删除了?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需求感知模糊,总是要问自己该做什么、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对自己想要什么没什么想法,他会任由他人主导自己的生活,需要他人的建议才能为自己做决定。

孩子说“不,我就要”时,其实是在表达自我的存在,重申自己的权利:“你拒绝是你的事,我有权利表达我的意愿。”这时孩子并不总是期望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他只是希望自己的意愿能被认同,自己的情绪能被理解。

孩子又在大发脾气?4 个技巧教你读懂他的内心插图

这正是在表达他希望和妈妈建立联结,修复关系,回到之前的平衡状态。即孩子越不可爱的时候越是需要爱的时候,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情绪。

接纳情绪不等于满足需求,拒绝了孩子,他得不到某样东西,自然会哭闹。这是因为他要在愤怒的情绪中重新构建自我,并接受这种失落。

愤怒情绪转变为悲伤情绪,这是必经的、自然的过程。

这不难理解,人在接受失落时都是悲伤难过的。所以,孩子需要一个发泄过程才能接受现实。

由此可以看到,愤怒也是管理挫折的一个手段。它不是为了消灭挫折,而是让孩子体验挫折、感受挫折并顺利度过挫折阶段。

所以,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愤怒情绪不仅帮助孩子构建自我,也让孩子建立起面对挫折的自信。

02

错位的、过激的愤怒也需要被尊重

健康的愤怒让孩子坚持自己的想法、证明自己的权利、捍卫自己的边界,理解并接纳这样的愤怒不难。孩子敢于说“不”也是好事。

但对于孩子错位的、过激的,甚至具有摧毁性的愤怒,比如暴力,我们就难以招架了。

小泽今年12岁,他从小就被教育男孩子要大度,不能动不动就生气。因此他习惯性地生闷气,自尊心强,听到稍有批评的话就冲到自己房间生闷气。现在进入青春期,他变得有些叛逆,有一次还和爸爸对打起来。这让他的父母很不安。

前面说了,愤怒的目的是建立联结,修复关系。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点,切断跟孩子的联结,孩子就会压抑自己的情绪,或讨好父母,或生闷气。自己气自己,这是一种向内的自我攻击。

如果压抑过多,当无法承担内心强烈的情绪,就会向外攻击,表现为暴力。也就是说,暴力是愤怒情绪压抑的结果。

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指出,暴力和愤怒是相反的,是要和另一个人保持距离,是敌意,是在指责他人“你真坏!”,通过非难、伤害他人,转嫁自己内心的不安。

暴力是无力承担内心强烈情绪的结果,是自卑情绪和恐惧情绪积累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看到,暴力是孩子的心理防御,其背后也是需求,只是孩子掩盖了需求。

因此,化解孩子的暴力,要看到背后压抑了太多愤怒,意识到“你真坏!”表达的是孩子难以承受挫折带来的不安。

如果孩子得到理解和尊重,他会慢慢放下心理防御,不再把不良情绪转嫁给他人。

03

允许孩子生气,关键是父母放下心理防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不论是愤怒还是暴力,它们表达的都是某种需求。要看见这个需求,需要我们放下对孩子的偏见,放下我们的心理防御,信任孩子。

孩子生气时,我们常给孩子贴标签,如“小气”,“无理取闹”等,这样的评判表达的是“我是对的,你错了”,借以维护我们的正确。

我们还会把孩子的愤怒认作是一种挑衅,一种与我们的较量,于是反应“我不能任由一个孩子来摆布我”,进而压制孩子的情绪,以平息我们内心的不安。

不论是维护正确地位,还是平息内心的不安,都是一种心理防御。当我们开始防御,就无法与孩子建立联结,真正理解孩子。

要看见真实的孩子,就要卸下这些心理防御,做到以下几点:

1.不对孩子做任何评判

情绪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孩子是个人,有权利体验各种情绪。对待孩子的愤怒,不鼓励,也不指责,平静面对就好。

2.引导孩子正确发泄愤怒

愤怒是一种需要陪伴的情绪,不要让孩子独自哭泣,把他丢在可怕的情绪中。孩子生气时有人陪伴,情绪不会持续太久,请多点耐心。

对于小小孩,可以多拥抱;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孩子大声喊叫,或者捶打靠垫等,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

3.帮助孩子用语言把情绪表达清楚

根据具体情况,说些话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是啊,我也觉得那很不公平”,“我看到你很生气”,“我知道爸爸刚才那样说错怪你了”,“是的,接受这个现实确实很难”……这些话可以让孩子感到被接纳,愿意敞开心扉述说。当有了语言上的沟通,愤怒会消解大半。

4.积极寻找原因

如果孩子频繁生气,而且情绪强烈,看起来毫无理由,可能是因为:

不是眼前这件事,而是其他事情导致的;

孩子心里积累了太多压力;

孩子掩盖了其他情绪,比如害怕或悲伤。如果孩子没有机会或不被允许表达真实情绪,可能表现为愤怒。比如我们说“你都这么大了……”,“男子汉勇敢点,不要哭”等等。

理解和接纳孩子的大前提是我们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只是一时被情绪困住,相信孩子能从情绪中解脱出来,而不是被愤怒摧毁。同时也向孩子传达,他不会因此和父母关系破裂。

当孩子走出情绪,他仍然是他自己,他可以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