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工艺对模具变形有怎样的影响?

1.加热速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淬火加热时,加热速度越快,则模具中产生的热应力越大,易于造成模具的变形开裂,尤其对于合金钢及高合金钢,因其导热性差,尤需注意进行预热,对于一些形状复杂的高合金模具,还需采取多次分级预热。

 

  但在个别情况下,采用快速加热有时反而可以减少变形。这时仅加热模具的表面,而中心还保持“冷态”,所以相应地减少了组织应力和热应力,且心部变形抗力较大,从而减少了淬火变形,根据一些工厂经验,用于解决孔距变形方面有一定效果。

 

2.加热温度的影响

 

  淬火加热温度的高低影响材料的淬透性,同时对奥氏体的成分与晶粒大小起作用。

 

  1)从淬透性方面看,加热温度高,将使热应力增大,但同时使淬透性增高,因此组织应力也增大,并逐渐占主导地位。例如碳素工具钢T8、T10、T12等,在一般淬火温度淬火时,内径表现为缩的倾向,但若提高淬火温度到≥850℃时,则由于淬透性增大,组织应力逐渐占主导地位,因而内径可能表现为胀得倾向。

 

  2)从奥氏体成分看,淬火温度提高使奥氏体含碳量增加,淬火后马氏体的正方度增大(比容增大),从而使淬火后体积增大。

 

  3)从对Ms点影响细看,淬火温度高,则奥氏体晶粒粗大,将使零件的变形开裂倾向增大。

 

  综合上述,对所有的钢种,尤其是某些高碳的中、高合金钢,淬火温度的高低会明显影响模具的淬火变形,因此正确选择淬火加热温度是很重要的。

 

  一般来说,选择过高的淬火加热温度对变形是没有好处的。在不影响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总是采用较低的加热温度。但对一些淬火后有较多残余奥氏体的钢号(如Cr12MoV等),也可通过调整加热温度,改变残余奥氏体量,以调节模具的变形。

 

3.淬火冷却速度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Ms点以上增大冷速,会使热应力显著增加,结果使热应力引起的变形趋向增大;在Ms点以下增大冷速则主要使组织应力引起的变形趋向增大。 

 

  对于不同的钢种,由于Ms点的高低不同,因而在采用同一淬火介质时,有不同的变形趋向。同一钢种如采用不同的淬火介质,由于它们的冷却能力不同,因而也有不同的变形趋向。

 

  例如,碳素工具钢的在Ms点比较低,因而采用水冷时,热应力的影响往往占上风;而采用由冷时,则可能是组织应力占上风。

 

  在实际生产中,模具常采用分级或分级-等温淬火时,通常均未完全淬透,故往往以热应力的作用为主,使型腔趋于收缩,不过由于这时热应力不是很大,因此总的变形量是比较小的。若采用水-油双液淬火或油淬时,引起的热应力较大,型腔收缩量将增大。

 

4.回火温度的影响

 

  回火温度对变形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回火过程中的组织转变所引起的。若在回火过程中产生“二次淬火”现象,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由于生成的马氏体的比容比残余奥氏体的大,将引起模具型腔的胀大;对一些高合金工具钢如Cr12MoV等,当以要求红硬性为主而采用高温淬火,多次回火时,每回一次火,体积就胀大一次。 

 

  若在其他温度区域回火,由于淬火马氏体向回火马氏体(或回火索氏体,回火屈氏体等)转变,比容减小,因而型腔趋向于收缩。

 

  另外,回火时模具中的残余应力的松弛,对变形也有影响,模具淬火后,若表面处于拉应力状态,回火后尺寸将增大;反之,如表面处于压应力状态,则产生收缩。

 

  但组织转变及应力松弛两项影响中,前者是主要的。以上仅是从热处理方面分析了模具变形的各个因素,这只能作为解决问题的参考。

注塑模具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注塑制品开裂的原因分析

  开裂,包括制件表面丝状裂纹、微裂、顶白、开裂及因制件粘模、流道粘模而造成或创伤危机,按开裂时间分脱模开裂和应用开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1.     加工方面:

  (1)加工压力过大、速度过快、充料愈多、注射、保压时间过长,都会造成内应力过大而开裂。

  (2)调节开模速度与压力防止快速强拉制件造成脱模开裂。

  (3)适当调高模具温度,使制件易于脱模,适当调低料温防止分解。

  (4)预防由于熔接痕,塑料降解造成机械强度变低而出现开裂。

  (5)适当使用脱模剂,注意经常消除模面附着的气雾等物质。

  (6)制件残余应力,可通过在成型后立即进行退火热处理来消除内应力而减少裂纹的生成。

  2.模具方面:

  (1)顶出要平衡,如顶杆数量、截面积要足够,脱模斜度要足够,型腔面要有足够光滑,这样才防止由于外力导致顶出残余应力集中而开裂。

  (2)制件结构不能太薄,过渡部份应尽量采用圆弧过渡,避免尖角、倒角造成应力集中。

  (3)尽量少用金属嵌件,以防止嵌件与制件收缩率不同造成内应力加大。

  (4)对深底制件应设置适当的脱模进气孔道,防止形成真空负压。

  (5)主流道足够大使浇口料未来得及固化时脱模,这样易于脱模。

  (6)主流道衬套与喷嘴接合应当防止冷硬料的拖拉而使制件粘在定模上。

  3.材料方面:

  (1)再生料含量太高,造成制件强度过低。

  (2)湿度过大,造成一些塑料与水汽发生化学反应,降低强度而出现顶出开裂。

  (3)材料本身不适宜正在加工的环境或质量欠佳,受到污染都会造成开裂。

  4.机台方面:

  注塑机塑化容量要适当,过小塑化不充分未能完全混合而变脆,过大时会降解。

注塑制品气泡的原因分析

  气泡(真空泡)的气体十分稀薄属于真空泡。一般说来,如果在开模瞬间已发现存在气泡是属于气体干扰问题。真空泡的形成是由于充注进塑料不足或压力较低。在模具的急剧冷却作用下,与型腔接角的燃料牵拉,造成体积损失的结果。

  解决办法:

  (1)提高注射能量:压力、速度、时间和料量,并提高背压,使充模丰满。

  (2)增加料温流动顺畅。降低料温减少收缩,适当提高模温,特别是形成真空泡部位的局部模温。

  (3)将浇口设置在制件厚的部份,改善喷嘴、流道和浇口的流动状况,减少压务的消耗。

  (4)改进模具排气状况。

注塑制品翘曲变形的原因分析

  注塑制品变形、弯曲、扭曲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塑料成型时流动方向的收缩率比垂直方向的大,使制件各向收缩率不同而翘曲,又由于注射充模时不可避免地在制件内部残留有较大的内应力而引起翘曲,这些都是高应力取向造成的变形的表现。所以从根本上说,模具设计决定了制件的翘曲倾向,要通过变更成型条件来抑制这种倾向是十分困难的,最终解决问题必须从模具设计和改良着手。这种现象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

  1.模具方面:

  (1)制件的厚度、质量要均匀。

  (2)冷却系统的设计要使模具型腔各部分温度均匀,浇注系统要使料流对称避免因流动方向、收缩率不同而造成翘曲,适当加粗较难成型部份的分流道、主流道,尽量消除型腔内的密度差、压力差、温度差。

  (3)制件厚薄的过渡区及转角要足够圆滑,要有良好的脱模性,如增加脱模余度,改善模面的抛光,顶出系统要保持平衡。

  (4)排气要良好。

  (5)增加制件壁厚或增加抗翘曲方向,由加强筋来增强制件抗翘曲能力。

  (6)模具所用的材料强度不足。

  2.塑料方面:

  结晶型比非结晶型塑料出现的翘曲变形机会多,加之结晶型塑料可利用结晶度随冷却速度增大而降低,收缩率变小的结晶过程来矫正翘曲变形。

  3.加工方面:

  (1)注射压力太高,保压时间太长,熔料温度太低速度太快会造成内应力增加而出现翘曲变形。

  (2)模具温度过高,冷却时间过短,使脱模时的制件过热而出现顶出变形。

  (3)在保持最低限度充料量下减少螺杆转速和背压降低密度来限制内应力的产生。

  (4)必要时可对容易翘曲变形的制件进行模具软性定形或脱模后进行退米处理。

注塑制品色条色线色花分析

  这种缺陷的出现主要是采用色母粒着色的塑料制件较常出现的问题,虽然色母粒着色在色型稳定性、色质纯度和颜色迁移性等方面均优于干粉着色、染浆着色,但分配性,亦即色粒在稀释塑料在混合均匀程度却相对较差,制成品自然就带有区域性色泽差异。主要解决办法:

  (1)提高加料段温度,特别是加料段后端的温度,使其温度接近或略高于熔融段温度,使色母粒进入熔融段时尽快熔化,促进与稀释均匀混合,增加液态混合机会。

  (2)在螺杆转速一定的情况下,增加背压压力使料筒内的熔料温度、剪切作用都得到提高。

  (3)修改模具,特别浇注系统,如浇口过宽,融料通过时,紊流效果差,温度提升不高,于是就不均匀,色带模腔,应予改窄。

注塑制品收缩凹陷的原因分析

  注塑成型过程中,制品收缩凹陷是比较常见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1.机台方面:

  (1)射嘴孔太大造成融料回流而出现收缩,太小时阻力大料量不足出现收缩。

  (2)锁模力不足造成飞边也会出现收缩,应检查锁模系统是否有问题。

  (3)塑化量不足应选用塑化量大的机台,检查螺杆与料筒是否磨损。

  2.模具方面:

  (1)制件设计要使壁厚均匀,保证收缩一致。

  (2)模具的冷却、加温系统要保证各部份的温度一致。

  (3)浇注系统要保证通畅,阻力不能过大,如主流道、分流道、浇口的尺寸要适当,光洁度要足够,过渡区要圆弧过渡。

  (4)对薄件应提高温度,保证料流畅顺,对厚壁制件应降低模温。

  (5)浇口要对称开设,尽量开设在制件厚壁部位,应增加冷料井容积。

  3.塑料方面:

  结晶性的塑料比非结晶性塑料收缩历害,加工时要适当增加料量,或在塑料中加成换剂,以加快结晶,减少收缩凹陷。

  4.加工方面:

  (1)料筒温度过高,容积变化大,特别是前炉温度,对流动性差的塑料应适当提高温度、保证畅顺。

  (2)注射压力、速度、背压过低、注射时间过短,使料量或密度不足而收缩压力、速度、背压过大、时间过长造成飞边而出现收缩。

  (3)加料量即缓冲垫过大时消耗注射压力,过小时,料量不足。

  (4)对于不要求精度的制件,在注射保压完毕,外层基本冷凝硬化而夹心部份尚柔软又能顶出的制件,及早出模,让其在空气或热水中缓慢冷却,可以使收缩凹陷平缓而不那么显眼又不影响使用。

注塑制品透明缺陷的原因分析

  熔斑、银纹、裂纹聚苯乙烯、有机玻璃的透明制件,有时候透过光线可以看到一些闪闪发光的细丝般的银纹。这些银纹又称烁斑或裂纹。这是由于拉应力的垂直方向产生了应力,使用权聚合物分子发重型流动取向而与未取向部分折完率差异表现出来。

  解决方法:

  (1)消除气体及其它杂质的干扰,对塑料充分干燥。

  (2)降低料温,分段调节料筒温度,适当提高模温。

  (3)增加注射压力,降低注射速度。

  (4)增加或减少预塑背压压力,减少螺杆转速。

  (5)改善流道及型腔排气状况。

  (6)清理射嘴、流道和浇口可能的堵塞。

  (7)缩短成型周期,脱模后可用退火方法消除银纹:对聚苯乙烯在78℃时保持15分钟,或50℃时保持1小时,对聚碳酸酯,加热到160℃以上保持数分钟。

注塑制品颜色不均的原因分析

  造成注塑制品颜色不均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法如下:

  (1)着色剂扩散不良,这种情况往往使浇口附近出现花纹。

  (2)塑料或着色剂热稳定性差,要稳定制件的色调,一定要严格固定生产条件,特别是料温、料量和生产周期。

  (3)对结晶型塑料,尽量使制件各部分的冷却速度一致,对于壁厚差异大的制件,可用着色剂来掩蔽色差,对于壁厚较均匀的制件要固定好料温和模温。

  (4)制件的造型和浇口形式,位置对塑料充填情况有影响,使制件的某些局部产生色差,必要时要进行修改。

注塑制品颜色及光泽缺陷的原因分析

  正常情况下,注塑制件表面具有的光泽主要由塑料的类型、着色剂及模面的光洁度所决定。但经常也会因为一些其他的原因造成制品的表面颜色及光泽缺陷、表面暗色等缺陷。造成这种原因及解决方法分析如下:

  (1)模具光洁度差,型腔表面有锈迹等,模具排气不良。

  (2)模具的浇注系统有缺陷,应增大冷料井,增大流道、抛光主流道、分流道和浇口。

  (3)料温与模温偏低,必要时可用浇口局部加热办法。

  (4)加工压力过低、速度过慢、注射时间不足、背压不足,造成密实性差而使表面暗色。

  (5)塑料要充分塑化,但要防止料的降解,受热要稳定,冷却要充分,特别是厚壁的。

  (6)防止冷料进入制件,必要时改用自锁式弹簧或降低喷嘴温度。

  (7)使用的再生料过多,塑料或着色剂质量差,混有水汽或其它杂质,使用的润滑剂质量差。

  (8)锁模力要足够。

注塑制品银纹的原因分析

  注塑制品银纹,包括表面气泡和内部气孔。造成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气体(主要有水汽、分解气、溶剂气、空气)的干扰。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机台方面:

  (1)料筒、螺杆磨损或过胶头、过胶圈存在料流死角,长期受热而分解。

  (2)加热系统失控,造成温度过高而分解,应检查热电偶、发热圈等加热元件是否有问题。螺杆设计不当,造成个解或容易带进空气。

  2.模具方面:

  (1)排气不良。

  (2)模具中流道、浇口、型腔的磨擦阻力大,造成局部过热而出现分解。

  (3)浇口、型腔分布不平衡,冷却系统不合理都会造成受热不平衡而出现局部过热或阻塞空气的通道。

  (4)冷却通路漏水进入型腔。

  3.塑料方面:

  (1)塑料湿度大,添加再生料比例过多或含有有害性屑料(屑料极易分解),应充分干燥塑料及消除屑料。

  (2)从大气中吸潮或从着色剂吸潮,应对着色剂也进行干燥,最好在机台上装干燥器。

  (3)塑料中添加的润滑剂、稳定剂等的用量过多或混合不均,或者塑料本身带有挥发性溶剂。混合塑料受热程度难以兼顾时也会出现分解。

  (4)塑料受污染,混有其它塑料。

  4.加工方面:

  (1)设置温度、压力、速度、背压、熔胶马达转速过高造成分解,或压力、速度过低,注射时间、保压不充分、背压过低时,由于未能获得高压而密度不足无法熔解气体而出现银纹,应设置适当的温度、压力、速度与时间及采用多段注射速度。

  (2)背压低、转速快易使空气进入料筒,随熔料进入模具,周期过长时融料在料筒内受热过长而出现分解。

  (3)料量不足,加料缓冲垫过大,料温太低或模温太低都影响料的流动和成型压力,促使气泡的生成。

注塑制品有熔接缝的原因分析

  熔融塑料在型腔中由于遇到嵌件孔洞、流速不连贯的区域、充模料流中断的区域而以多股形式汇合时,因不能完全熔合而产生线性的熔接缝。此外在发生浇口喷射充模也会生成熔接缝,熔接缝处的强度等性能很差。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加工方面:

  (1)注射压力、速度过低,料筒温度、模温过低,造成进入模具的融料过早冷却而出现熔接缝。

  (2)注射压力、速度过高时,会出现喷射而出现熔接缝。

  (3)应增加转速,增加背压压力使塑料粘度下降,密度增加。

  (4)塑料要干燥好,再生料应少用,脱模剂用量太多或质量不好也会出现熔接缝。

  (5)降低锁模力,方便排气。

  2.模具方面:

  (1)同一型腔浇口过多,应减少浇口或对称设置,或尽量靠近熔接缝设置。

  (2)熔接缝处排气不良,应开设排气系统。

  (3)浇道过大、浇注系统尺寸不当,浇口开设尽量避免熔体在嵌件孔洞周围流动,或尽量少用嵌件。

  (4)壁厚变化过大,或壁厚过薄,应使制件的壁厚均匀。

  (5)必要时应在熔接缝处开设熔合井使熔接缝脱离制件。

  3.塑料方面:

  (1)对流动性差或热敏性的塑料应适当添加润滑剂及稳定剂。

  (2)塑料含的杂质多,必要时要换质量好的塑料。

注塑制品震纹的原因分析

  PS等刚性塑料制件在其浇口附近的表面,以浇口为中心的形成密集的波纹,有时称为震纹。产生原因是熔体粘度过大而以滞流形式充模时,前端的料一接触到型腔表面便很快冷凝收缩起来,而后来的熔料又胀开已收缩的冷料继续前进过程的不断交替使料流在前进中形成了表面震纹。

  解决方法:

  (1)提高料筒温度特别是射嘴温度,还应提高模具温度。

  (2)提高注射压力与速度,使其快速充模型腔。

  (3)改善流道、浇口尺寸,防止阻力过大。

  (4)模具排气要良好,要设置足够大的冷料井。

  (5)制件不要设计得过于薄。

注塑制品肿胀和鼓泡的原因分析

  有些塑料制件在成型脱模后,很快在金属嵌件的背面或在特别厚的部位出现肿胀或鼓泡。这是因为未完全冷却硬化的塑料在内压罚的作用下释放气体膨胀造成。

  解决措施:

  1.有效的冷却。降低模温,延长开模时间,降低料的干燥与加工温度。

  2.降低充模速度,减少成形周期,减少流动阻力。

  3.提高保压压力和时间。

  4.改善制件壁面太厚或厚薄变化大的状况。

模具设计经验203条,值得珍藏

以下是模具设计经验203条,牛人总结,值得拥有。

1.滑块导轨的高至少要为滑块高的1/3,以保証滑块稳定以及滑动顺畅。

2.有滑动摩擦的位置注意开设润滑槽,为了防止润滑油外流,不宜把槽开成“开式”,而应该为“封闭式”,一般可以用单片刀在铣床上直接铣出。

3.固定模仁的型腔,对小模一般用线割,这样可以提高模具的精度;而较大模的模腔一般铣削的形式加工出来,加工时注意其垂直度,并且为了防止装配时,模仁不到位,模框的四周应该用铣刀铣深0.2。

4.入子与模仁,模仁与模仁,模仁与模框的相互穿插一般要加1°的斜度,以防装配时碰伤。

5.入子的靠位部分长度公差为-0.02,大小公差为-0.10,模仁相对应的靠位公差为+0.02。

6.有C 角的入子最底端到C 角部位的公差为+0.01,以防跑毛边。

7. 本体模具的主体部分用NAK80 的材料,入子、梢等用SKH9、SKH51(材料处理:室化处理,也可以不要)的材料,必要时可以使用VIKING 材料。

8.画好部品之后,应先定滑块的位置、大小,防止发生干涉、及强度不够的现象,然后才定模仁寸法。

9.入子大小公差设为-0.01,模仁上入子孔对应的公差为+0.01。

10.模仁上的线割方孔尖角部分用R0.20 过度,对应的入子部分也为R0.20,以对应线切割时的线径影响,同时可以防止尖角部分磨损,而产生益边。

11.与定位珠相对应的小凹坑寸法一般为底径φ3 夹角90°-120°的圆锥孔。

12.固定侧的拔模角应该大于可动侧,以便离型留在可动侧;而且可以防止部品变形,尤其是壁薄,件长容易变形的零件,固定侧对它的拉力不均容易使部品翘曲,或留在固定侧。

13.对于侧面抽芯力大而部品精度要求又严的零件,最好采用二次抽芯结构。

14.斜梢的斜度+2°=压紧块的斜度(一般为18°或20°或22°).

15.模具组立时,应该养成如下习惯:

a.用空气枪清理模仁、模腔、入子、流道板、分模面的表面。

b.装配前用油石打光模仁、模腔、入子、分模面的表面,以便装配时顺tang。

c.注意清角,以防干涉、碰伤。

d.装配前应该考虑后面的工作如何进行。

16.大模具模仁的侧面压紧块应该设计成锁紧后底于分模面0.5-1.0mm,以防干涉。

17. PC+GF20 收缩率3/1000

18.POM 收缩率正常为20/1000,但有时局部会达30/1000。

19.为防止潜伏式浇口在部品顶出时刮伤部品,在流道离潜伏式浇口2-4mm 处增加一锲形块,高约为流道一半,夹角为单边10°,供顶出时折断浇口。

20.主流道拉料井,采用深8-10mm,夹角为单边10°,顶径为流道宽的倒圆锥;这样的好处是可防止单边磨成锲形的拉料在顶出时勾住流道,造成离型不良。

21.开闭器有两种:

1)橡胶制成,靠中心的螺杆调节变形量,来调节拉力。

2)用弹簧钢制成。其作用都为:延迟可动侧与固定侧的开模时间,应用于小水口模。

22.为了确保模具的顶针和斜销是否复位,有些模具安装了早回机构(母的装在108 板上,公的装在102 板上,公的类似于顶针,底部用无头螺钉堵住,一般布置两个)或微动开关(在108 和109 板[装电器元件]之间)。

23.考虑注塑机装夹模具时的螺杆长度,需要注意上下固定板的厚度,必要时四个角应该铣低一些,同时,为了提高安全性,上下固定板上可以根据注塑机上孔的位置,钻四个螺栓孔。

24.斜销的成型端有一段直面,一般长4-6mm,为了在顶出时斜销在107 与108板间滑动顺烫底部应该倒0.5mm-1mm 的R 角。

25.需要咬花的外观品,拔模斜度的设计需要考虑咬花的程度,以免造成外观拉伤。有些突出部位,考虑咬花后截面会变大,实际加工时应该单边小0.02-0.03。

26.考虑固定侧与可动侧合模会形成断差,固定側比可动侧单边小0.03-0.05。

27.有滑块的模具中,有时需要在滑块上的滑块与压紧块相靠的斜面开设油沟;此外,如果不影响成形的前提下,在模板上表面开设油沟比在滑块底部开设油沟加工效率更高。

28.不应该把分型面选在表面有要求的位置。

29.加纤的收缩率为流动方向小千分之1-2,垂直于流动方向大;不加纤的则正好相反。

30.齿顶圆的收缩率比齿根圆的收缩率小千分之1-2。

模具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1.冲头使用前应注意

    ①用干净抹布清洁冲头。

    ②查看表面是否有刮、凹痕。如有,则用油石去除。

    ③及时上油防锈。

    ④安装冲头时小心不能有任何倾斜,可用尼龙锤之类的软材料工具把它轻轻敲正,只有在冲头正确定位后才能旋紧螺栓。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2.冲模的安装与调试

    安装与调校冲模必须特别细心。因为冲模尤其大中型冲模,不仅造价高昂,而且重量大微量移动困难,人身的安全应始终放在首位。无限位装置的冲模在上下模之间应加一块垫木板,在冲床工作台清理干净后,将合模状态的待试模具置于台面合适位置。

    按工艺文件和冲模设计要求选定的压机滑块行程,在模具搬上台面前调至下死点并大于模具闭合高度10~15mm的位置,调节滑块连杆,移动模具,确保模柄对准模柄孔并达到合适的装模高度。一般冲裁模先固定下模 (不拧紧)后再固定上模(拧紧),压板 T型螺栓均宜使用合适扭矩扳手拧紧(下模),确保相同螺拴具有一致而理想的预加夹紧力。 可以有效防止手动拧紧螺纹出现的因体力、性别、手感误差造成的预紧力过大或过小、相同螺纹预紧力不等,从而引起冲压过程中上下模错移、间隙改变、啃剥刃口等故障发生。

    试模前对模具进行全面润滑并准备正常生产用料,在空行程启动冲模3~5次确认模具运作正常后再试冲。调整和控制凸模进入凹模深度、检查并验证冲模导向、送料、推卸、侧压与弹压等机构与装置的性能及运作灵活性,而后进行适当调节,使之达到最佳技术状态。对大中小型冲模分别试冲3、5、10件进行停产初检,合格后再试冲10、15、30件进行复检。经划线检测 、冲切面与毛刺检验、一切尺寸与形位精度均符合图纸要求,才能交付生产。


3.冲压毛刺

    ①模具间隙过大或不均匀,重新调整模具间隙。

    ②模具材质及热处理不当,产生凹模倒锥或刃口不锋利,应合理选材、模具工作部分材料用硬质合金,热处理方式合理。

    ③冲压磨损,研磨冲头或镶件。

    ④凸模进入凹模太深,调整凸模进入凹模深度。

    ⑤导向结构不精密或操作不当,检修模具内导柱导套及冲床导向精度,规范冲床操作。


4.跳废料

    模具间隙较大、凸模较短、材质的影响(硬性、脆性),冲压速度太高、冲压油过粘或油滴太快造成的附着作用,冲压振动产生料屑发散,真空吸附及模芯未充分消磁等均可造成废屑带到模面上。

    ①刃口的锋利程度。刃口的圆角越大,越容易造成废料反弹,对于材料比较薄的不锈钢等可以采用斜刃口。

    ②对于比较规则的废料,可增大废料的复杂程度或在冲头上加聚胺酯顶杆来防止跳废料,在凹模刃口侧增加划痕。

    ③模具的间隙是否合理。不合理的模具间隙,易造成废料反弹,对于小直径孔间隙减少10%,直径大于50.00毫米,间隙放大。

    ④增加入模深度。每个工位模具冲压时,入模量的要求是一定的,入模量小,易造成废料反弹。

    ⑤被加工材料的表面是否有油污。

    ⑥调整冲压速度、冲压油浓度。

    ⑦采用真空吸附。

    ⑧对冲头、镶件、材料进行退磁处理。


5.压伤、刮伤

    ①料带或模具有油污、废屑,导致压伤,需擦拭油污并安装自动风枪清除废屑。

    ②模具表面不光滑,应提高模具表面光洁度。

    ③零件表面硬度不够,表面需镀铬、渗碳、渗硼等处理。

    ④材料应变而失稳,减少润滑,增加压应力,调节弹簧力。

    ⑤对跳废料的模具进行加工。

    ⑥作业时产品刮到模具定位或其它地方造成刮伤,需修改或降低模具定位,教育作业人员作业时轻拿轻放。


6.工件折弯后外表面擦伤

    ①原材料表面不光滑,清洁、校平原材料。

    ②成型入块有废料,清除入块间的废屑。。

    ③成型块不光滑,将成型块电镀、抛光,提高凸凹模的光洁度。

    ④凸模弯曲半径R太小,增大凸模弯曲半径

    ⑤模具弯曲间隙太小,调整上下模弯曲配合间隙。

    ⑥凹模成型块加装滚轴成形。


7.漏冲孔

    出现漏冲孔的情况,一般有冲头断未发现、修模后漏装冲头、冲头下陷等因素引起,修模后要进行首件确认,与样品对比,检查是否有遗漏现象,对冲头下沉的,应改善上模垫板的硬度。


8.脱料不正常

    ①脱料板与凸模配合过紧、脱料板倾斜、等高螺丝高度不统一或其它脱料件装置不当,应修整脱料件,脱料螺钉采用套管及内六角螺钉相结合的形式。

    ②模具间隙偏小,冲头在脱离材料时需要很大的脱模力,造成冲头被材料咬住,需增加下模间隙。

    ③凹模有倒锥, 修整凹模。

    ④凹模落料孔与下模座漏料孔没有对正,修整漏料孔。

    ⑤检查加工材料的状态。材料脏污附着到模具上,使得冲头被材料咬住而无法加工。翘曲变形的材料在冲孔后,会夹紧冲头,发现翘曲变形的材料,需弄平整后再加工。

    ⑥冲头、下模的刃口钝化要及时刃磨。刃口锋利的模具能加工出漂亮的切断面,刃口钝了,则需要额外的冲压力,而且工件断面粗糙,产生很大的抵抗力,造成冲头被材料咬住。

    ⑦适当采用斜刃口冲头。

    ⑧尽量减少磨损,改善润滑条件,润滑板材和冲头。

    ⑨弹簧或橡胶弹力不够或疲劳损耗,及时更换弹簧。

    ⑩导柱与导套间隙过大,返修或更换导柱导套。

    ◎平行度误差积累,重新修磨装配。

    ◎推件块上的孔不垂直,使小凸模偏位,返修或更换推件块。

    ◎凸模或导柱安装不垂直,重新装配,保证垂直度。


9.折弯边不平直,尺寸不稳定

    ①增加压线或预折弯工艺

    ②材料压料力不够,增加压料力

    ③凸凹模圆角磨损不对称或折弯受力不均匀,调整凸凹模间隙使之均匀、抛光凸凹模圆角

    ④高度尺寸不能小于最小极限尺寸


10.弯曲表面挤压料变薄

    ①.凹模圆角太小,增大凹模圆角半径

    ②.凸凹模间隙过小,修正凸凹模间隙


11.凹形件底部不平

    ①材料本身不平整,需校平材料

    ②顶板和材料接触面积小或顶料力不够,需调整顶料装置,增加顶料力

    ③凹模内无顶料装置,应增加顶料装置或校正

    ④加整形工序


12.不锈钢翻边变形

    在制造翻边之前向材料施用优质成形润滑剂,这能令材料更好地从模具中分离出来,在成形时顺畅地在下模表面移动。如此给予材料一个更好的机会去分布被弯曲和被拉伸时产生的应力,防止在成形翻边孔边上出现的变形和翻边孔底部的磨损。


13.材料扭曲

    在材料上冲切大量孔,导致材料平面度不良,成因可能是冲压应力累积。冲切一个孔时,孔周边材料被向下拉伸,令板材上表面拉应力增大,下冲运动也导致板材下表面压应力增大。对于冲少量的孔,结果不明显,但随着冲孔数目的增加,拉应力和压应力也成倍增加直到令材料变形。

    消除这种变形的方法之一是:每隔一个孔冲切,然后返回冲切剩余的孔。这虽然在板材上产生相同的应力,但瓦解了因同向连续一个紧接一个地冲切而产生拉应力/压应力积聚。如此也令第一批孔分担了第二批孔的部变形效应。

 

14.模具严重磨损

    ①及时更换已经磨损的模具导向组件和冲头。

    ②检查模具间隙是否不合理(偏小),增加下模间隙。

    ③尽量减少磨损,改善润滑条件,润滑板材和冲头。油量和注油次数视加工材料的条件而定。冷轧钢板、耐蚀钢板等无锈垢的材料,要给模具注油,注油点为导套、注油口、下模等。油用轻机油。有锈垢的材料,加工时铁锈微粉会吸入冲头和导套之间,产生污垢,使得冲头不能在导套内自由滑动,这种情况下,如果上油,会使得锈垢更容易沾上,因此冲这种材料时,相反要把油擦干净,每月分解一回,用汽(柴)油把冲头、下模的污垢去掉,重新组装前再擦干净。这样就能保证模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

    ④刃磨方法不当,造成模具的退火,加剧磨损,应当使用软磨料砂轮,采用小的吃刀量,足量的冷却液并经常清理砂轮。

 

15.防止冲压噪音

    冲床是板料加工工业的最关键的必备设备。冲床在工作时会产生机械传动噪声、冲压噪声和空气动力性噪声,该噪声最高值可达125dB(A)大大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85dB(A)及其以下的噪声指标要求,因而对操作工人及周围环境(如办公室、居民住宅区、会议室等)造成极其严重的伤害和污染。有效地治理该噪声己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我国的第一部《噪声法》的实施,环保产业化的规模日益增大,更加速了对这一噪声治理的迫切性。

从冲床噪声源和模具结构入手,要降低噪音得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重模具保养、清洁,保持刃口锋利。

    ②模具刃口的形状、数量、材料和冲切线长,模具刃口与零件接触面不要太大,冲头做斜刃阶梯冲裁,使模具在不同的位置切入深度不同,整个过程实现真正的切断,而不是同步挤断。

    ③模具刃口必须垂直于安装面,且凸凹模刃口配合间隙要合理,卸料困难时可增加下模间隙、增加卸料力,采用软表面的卸料板等方法。

    ④各工作模板间的配合精度,加工一些排气槽。

    ⑤止挡板改做小块拼件,脱料板、下模板改为镶件式,减小抨击面积。

    ⑥脱料板弹顶来源改为T型顶杆,弹簧装在上模座,等高套与顶杆配用,开模状态下保证脱料板仍有一定的自由活动量。

    ⑦保持润滑良好,模具无干涉,顺畅。

    ⑧上下模座表面垫铝板做冲力缓冲。

    ⑨模具调试好后,在冲床上加装隔声罩或海绵板隔音处理。

    ⑩提高冲床精度,降低结构噪声。在工作台上安装缓冲减振降噪油缸,齿轮采用斜齿加强润滑和加装齿轮罩,气动系统中加装消声器。

模具热处理后的10种淬火裂纹

    模具钢热处理中,淬火是常见工序。然而,因种种原因,有时难免会产生淬火裂纹,致使前功尽弃。分析裂纹产生原因,进而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常见淬火裂纹有以下10种类型。


1、纵向裂纹

    裂纹呈轴向,形状细而长。当模具完全淬透即无心淬火时,心部转变为比容最大的淬火马氏体,产生切向拉应力,模具钢的含碳量愈高,产生的切向拉应力愈大,当拉应力大于该钢强度极限时导致纵向裂纹形成。以下因素又加剧了纵向裂纹的产生:

(1)钢中含有较多S、P、Sb、Bi、Pb、Sn、As等低熔点有害杂质,钢锭轧制时沿轧制方向呈纵向严重偏析分布,易产生应力集中形成纵向淬火裂纹或原材料轧制后快冷形成的纵向裂纹未加工掉保留在产品中导致最终淬火裂纹扩大形成纵向裂纹;

(2)模具尺寸在钢的淬裂敏感尺寸范围内(碳工具钢淬裂危险尺寸为8-15mm,中低合金钢危险尺寸25-40mm)或选择的淬火冷却介质大大超过该钢的临界淬火冷却速度时均易形成纵向裂纹。

    预防措施:

(1)严格原材料入库检查,对有害杂质含量超标钢材不投产;

(2)尽量选用真空冶炼、炉外精炼或电渣重熔模具钢材;

(3)改进热处理工艺,采用真空加工热、保护气氛加热和充分脱氧盐浴炉加热及分析淬火、等温淬火;

(4)变无心淬火为有心淬火即不完全淬透,获得强韧性高的下贝氏体组织等措施,大幅度降低拉应力,能有效避免模具纵向开裂和淬火畸变。


2、横向裂纹

    裂纹特征是垂直于轴向。未淬透模具,在淬硬区与未淬硬区过渡部分存在大的拉应力峰值,大型模具快速冷却时易形成大的拉应力峰值,因形成的轴向应力大于切向应力,导致产生横向裂纹。锻造模块中S、P、Sb、Bi、Pb、Sn、As等低熔点有害杂质的横向偏析或模块存在横向显微裂纹,淬火后经扩展形成横向裂纹。

    预防措施:

(1)模块应合理锻造,原材料长度与直径之比即锻造比最好选在2-3之间,锻造之间双十字形变向锻造,经五镦五拔多火锻造,使钢中碳化物和杂质呈细、小、匀分布于钢基体,锻造纤维组织围绕型腔无定向分布,大幅度提高模块横向力学性能,减少和消除应力源;

(2)选择理想的冷却速度和冷却介质:在钢的Ms点以上快冷,大于该钢临界淬火冷却速度,钢中过冷奥氏体产生的应力为热应力,表层为压应力,内层为张应力,相互抵消,有效防止热应力裂纹形成,在钢的Ms-Mf之间缓冷,大幅度降低形成淬火马氏体时的组织应力。当钢中热应力与相应应力总和为正(张应力)时,则易淬裂,为负时,则不易淬裂。充分利用热应力,降低相变应力,控制应力总和为负,能有效避免横向淬火裂纹发生。CL-1有机淬火介质是较理想淬火剂,同时可减少和避免淬火模具畸变,还可控制硬化层合理分布。调正CL-1淬火剂不同浓度配比,可得到不同冷却速度,获得所需硬化层分布,满足不同模具钢需求。


3、弧状裂纹

    常发生在模具棱角、凸台、刀纹、尖角、直角、缺口、孔穴、凹模接线飞边等形状突变处。这是因为,淬火时棱角处产生的应力是平滑表面平均应力的10倍。

(1)钢中含碳(C)量和合金元素含量愈高,钢Ms点愈低,Ms点降低2℃,则淬裂纹倾向增加1.2倍,Ms点降低8℃,淬裂倾向则增加8倍;

(2)钢中不同组织转变和相同组织转变不同时性,由于不同组织比容差,造成巨大组织应力,导致组织交界处形成弧状裂纹;

(3)淬火后未及时回火,或回火不充分,钢中残余奥氏体未充分转变,保留在使用状态中,促使应力重新分布,或模具服役时残余奥氏体发生马氏体相变产生新的内应力,当综合应力大于该钢强度极限时便形成弧状裂纹;

(4)具有第二类回火脆性钢,淬火后高温回火缓冷,导致钢中P、S等有害杂质化合物沿晶界析出,大大降低晶界结合力和强韧性,增加脆性,服役时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弧状裂纹。

    预防措施:

(1)改进设计,尽量使形状对称,减少形状突变,增加工艺孔与加强筋,或采用组合装配;

(2)圆角代直角及尖角锐边,贯穿孔代盲孔,提高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减少应力集中源,对于无法避免直角、尖角锐边、盲孔等处一般硬度要求不高,可用铁丝、石棉绳、耐火泥等进行包扎或填塞,人为造成冷却屏障,使之缓慢冷却淬火,避免应力集中,防止淬火时弧状裂纹形成;

(3)淬火钢应及时回火,消除部分淬火内应力,防止淬火应力扩展;

(4)较长时间回火,提高模具抗断裂韧性值:

(5)充分回火,得到稳定组织性能;

(6)多次回火使残余奥氏体转变充分和消除新的应力;

(7)合理回火,提高钢件疲劳抗力和综合机械力学性能;

(8)对于有第二类回火脆性模具钢高温回火后应快冷(水冷或油冷),可消除二类回火脆性,防止和避免淬火时弧状裂纹形状。


4、剥离裂纹

    模具服役时在应力作用下,淬火硬化层一块块从钢基体中剥离。因模具表层组织和心部组织比容不同,淬火时表层形成轴向、切向淬火应力,径向产生拉应力,并向内部突变,在应力急剧变化范围较窄处产生剥离裂纹,常发生于经表层化学热处理模具冷却过程中,因表层化学改性与钢基体相变不同时性引起内外层淬火马氏体膨胀不同时进行,产生大的相变应力,导致化学处理渗层从基体组织中剥离。如火焰表面淬硬层、高频表面淬硬层、渗碳层、碳氮共渗层、渗氮层、渗硼层、渗金属层等。化学渗层淬火后不宜快速回火,尤其是300℃以下低温回火快速加热,会促使表层形成拉应力,而钢基体心部及过渡层形成压缩应力,当拉应力大于压缩应力时,导致化学渗层被拉裂剥离。

    预防措施:

(1)应使模具钢化学渗层浓度与硬度由表至内平缓降低,增强渗层与基体结合力,渗后进行扩散处理能使化学渗层与基体过渡均匀;

(2)模具钢化学处理之前进行扩散退火、球化退火、调质处理,充分细化原始组织,能有效防止和避免剥离裂纹产生,确保产品质量。

 

5、网状裂纹

    裂纹深度较浅,一般深约0.01~1.5mm,呈辐射状,别名龟裂。原因主要有:

(1)原材料有较深脱碳层,冷却削加工未去除,或成品模具在氧化气氛炉中加热造成氧化脱碳;

(2)模具脱碳表层金属组织与钢基体马氏体含碳量不同,比容不同,钢脱碳表层淬火时产生大的拉应力,因此,表层金属往往沿晶界被拉裂成网状;

(3)原材料是粗晶粒钢,原始组织粗大,存在大块状铁素体,常规淬火无法消除,保留在淬火组织中,或控温不准,仪表失灵,发生组织过热,甚至过烧,晶粒粗化,失去晶界结合力,模具淬火冷却时钢的碳化物沿奥氏体晶界析出,晶界强度大大降低,韧性差,脆性大,在拉应力作用下沿晶界呈网状裂开。

    预防措施:

(1)严格原材料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和探伤检查,不合格原材料和粗晶粒钢不宜作模具材料;

(2)选用细晶粒钢、真空电炉钢,投产前复查原材料脱碳层深度,冷切削加工余量必须大于脱碳层深度;

(3)制订先进合理热处理工艺,选用微机控温仪表,控制精度达到±1.5℃,定时现场校验仪表;

(4)模具产品最终处理选用真空电炉、保护气氛炉和经充分脱氧盐浴炉加热模具产品等措施,有效防止和避免网状裂纹形成。


6、冷处理裂纹

    模具钢多为中、高碳合金钢,淬火后还有部分过冷奥氏体未转变成马氏体,保留在使用状态中成为残余奥氏体,影响使用性能。若置于零度以下继续冷却,能促使残余奥氏体发生马氏体转变,因此,冷处理的实质是淬火继续。室温下淬火应力和零度下淬火应力叠加,当叠加应力超过该材料强度极限时便形成冷处理裂纹。欢迎关注热处理生态圈!

    预防措施:

(1)淬火后冷处理之前将模具置于沸水中煮30-60min,可消除15%-25%淬火内应力并使残余奥氏体稳定化,再进行-60℃常规冷处理,或进行-120℃深冷处理,温度愈低,残余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量愈多,但不可能全部转变完,实验表明,约有2%-5%残余奥氏体保留下来,按需要保留少量残余奥氏体可松驰应力,起缓冲作用,因残余奥氏体又软又韧,能部分吸收马氏体化急剧膨胀能量,缓和相变应力;

(2)冷处理完毕后取出模具投入热水中升温,可消除40%-60%冷处理应力,升温至室温后应及时回火,冷处理应力进一步消除,避免冷处理裂纹形成,获得稳定性组织性能,确保模具产品存放和使用中不发生畸变。


7、磨削裂纹

    常发生在模具成品淬火、回火后磨削冷加工过程中,多数形成的微细裂纹与磨削方向垂直,深约0.05-1.0mm。

(1)原材料预处理不当,未能充分消除原材料块状、网状、带状碳化物和发生严重脱碳;

(2)最终淬火加热温度过高,发生过热,晶粒粗大,生成较多残余奥氏体;

(3)在磨削时发生应力诱发相变,使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组织应力大,加上因回火不充分,留有较多残余拉应力,与磨削组织应力叠加,或因磨削速度、进刀量大及冷却不当,导致金属表层磨削热急剧升温至淬火加热温度,随之磨削液冷却,造成磨削表层二次淬火,多种应力综合,超过该材料强度极限,便引起表层金属磨削裂纹。

    预防措施:

(1)对原材料进行改锻,多次双十字形变向镦拔锻造,经四镦四拔,使锻造纤维组织围绕型腔或轴线呈波浪形对称分布,并利用最后一火高温余热进行淬火,接着高温回火,能充分消除块状、网状、带状和链状碳化物,使碳化物细化至2-3级;

(2)制订先进的热处理工艺,控制最终淬火残余奥氏体含量不超标;

(3)淬火后及时进行回火,消除淬火应力;

(4)适当降低磨削速度、磨削量、磨削冷却速度,能有效防止和避免磨削裂纹形成。


8、线切割裂纹

    该裂纹出现在经过淬火、回火的模块在线切割加工过程中,此过程改变了金属表层、中间层和心部应力场分布状态,淬火残余内应力失去平衡变形,某一区域出现大的拉应力,此拉应力大于该模具材料强度极限时导致炸裂,裂纹是弧尾状刚劲变质层裂纹。实验表明,线切割过程是局部高温放电和迅速冷却过程,使金属表层形成树枝铸态组织凝固层,产生600-900MPa拉应力和厚约0.03mm的高应力二次淬火白亮层。

    裂纹产生原因:

(1)原材料存在严重的碳化物偏析;

(2)仪表失灵,淬火加热温度过高,晶粒粗大,降低材料强韧性,增加脆性;

(3)淬火工件未及时回火和回火不充分,存在过大的残余内应力和线切割过程中形成的新内应力叠加导致线切割裂纹。

    预防措施:

(1)严格原材料入库前检查,确保原材料组织成分合格,对不合格原材料必须改进锻,击碎碳化物,使化学成分、金相组织等达到技术条件后方可投产、模块热处理前加工成品需留足一定磨量后淬火、回火、线切割;

(2)入炉前校验仪表,选用微机控温,控温精度±1.5℃,真空炉、保护气氛炉加热,严防过热和氧化脱碳;

(3)采用分级淬火、等温淬火和淬火后及时回火,多次回火,充分消除内应力,为线切割创造条件;

(4)制订科学合理线切割工艺。


9、疲劳裂纹

    模具服役时在交变应力反复作用下形成的显微疲劳裂纹缓慢扩展,导致突然疲劳断裂。

(1)原材料存在发纹、自点、孔隙、疏松、非金属夹杂、碳化物严重偏析、带状组织、块状游离铁素体冶金组织缺陷,破坏了基体组织连续性,形成不均匀应力集中。钢锭中112未排除,导致轧制时形成白点。钢中存在Bi、 Pb、Sn、As和S、P等有害杂质,钢中的P易引起冷脆,而s易引起热脆,S,P有害杂质超标均易形成疲劳源;

(2)化学渗层过厚、浓度过大、渗层过度、硬化层过浅、过渡区硬度低等都可导致材料疲劳强度急剧降低;

(3)当模面加工粗糙、精度低、光洁度差,以及刀纹,刻字、划痕、碰伤、腐蚀麻面等也易引起应力集中导致疲劳断裂。

    预防措施:

(1)严格选材,确保材质,控制Pb、As、Sn等低熔点杂质与S、P非金属杂质含量不超标;

(2)投产前进行材质检查,不合格原材料不投产;

(3)选用具有纯洁度高、杂质少、化学成分均匀、晶粒细.碳化物小、等向性能好,疲劳强度高等特点的电渣重熔精炼钢,对模具型面表面喷丸强化和表面化学渗层改性强化处理,使金属表层为预压应力,抵消模具服役时产生的拉应力,提高模具型面疲劳强度;

(4)提高模具型面加工精度和光洁度;

(5)改善化学渗层和硬化层组织性能;

(6) 采用微机控制化学渗层厚度、浓度和硬化层厚度。


10、应力腐蚀裂纹

    该裂纹常发生在使用过程中。金属模具因化学反应或电化学反应过程,引起从表至内组织结构损坏腐蚀作用而产生开裂,这就是应力腐蚀裂纹。模具钢因热处理后组织不同,抗蚀性能也不同。最耐蚀组织为奥氏体(A),最易腐蚀组织为屈氏体(T),依次为铁素体(F)马氏体(M)珠光体(P)索氏体(S)。因此,模具钢热处理不宜得到T组织。淬火钢虽经回火,但因回火不充分,淬火内应力或多或少依然存在,模具服役时在外力作用下也会产生新的应力,凡有应力存在于金属模具中就会有应力腐蚀裂纹发生。

    预防措施:

(1)模具钢淬火后应及时回火,充分回火,多次回火,以消除淬火内应力;

(2)模具钢淬火后一般不宜在350-400℃回火,因T组织常在此温度出现,发生有T组织模具应重新处理,模具应进行防锈处理,提高抗蚀性能;

(3)热作模具服役前进行低温预热,冷作模具服役一个阶段后进行一次低温回火消除应力,不仅能防止和避免应力腐蚀裂纹发生,还可大幅度提高模具使用寿命,一举两得,有显著技术经济效益。

模具设计师值得尊重的理由

一、绘制模具图

    要求按照国家制图标准绘制,但是也要求结合本厂标准和国家未规定的工厂习惯画法。在画模具总装图之前,应绘制工序图,并要符合制件图和工艺资料的要求。由下道工序保证的尺寸,应在图上标写注明”工艺尺寸”字样。如果成型后除了修理毛刺之外,再不进行其他机械加工,那么工序图就与制件图完全相同。

    在工序图下面最好标出制件编号、名称、材料、材料收缩率、绘图比例等。通常就把工序图画在模具总装图上。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1、绘制总装结构图

    绘制总装图尽量采用1:1的比例,先由型腔开始绘制,主视图与其它视图同时画出。

(1)模具总装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1)模具成型部分结构

2)浇注系统、排气系统的结构形式。

3)分型面及分模取件方式。

4)外形结构及所有连接件,定位、导向件的位置。

5)标注型腔高度尺寸(不强求,根据需要)及模具总体尺寸。

6)辅助工具(取件卸模工具,校正工具等)。

7)按顺序将全部零件序号编出,并且填写明细表。

8)标注技术要求和使用说明。

(2)模具总装图的技术要求内容

1)对于模具某些系统的性能要求。例如对顶出系统、滑块抽芯结构的装配要求。

2)对模具装配工艺的要求。例如模具装配后分型面的贴合面的贴合间隙应不大于0.05mm模具上、下面的平行度要求,并指出由装配决定的尺寸和对该尺寸的要求。

3)模具使用,装拆方法。

4)防氧化处理、模具编号、刻字、标记、油封、保管等要求。

5)有关试模及检验方面的要求。


2、绘制全部零件图

    由模具总装图拆画零件图的顺序应为:先内后外,先复杂后简单,先成型零件,后结构零件。

(1)图形要求

    一定要按比例画,允许放大或缩小。视图选择合理,投影正确,布置得当。为了使加工专利号易看懂、便于装配,图形尽可能与总装图一致,图形要清晰。

(2)标注尺寸要求统一、集中、有序、完整

标注尺寸的顺序为:先标主要零件尺寸和出模斜度,再标注配合尺寸,然后标注全部尺寸。在非主要零件图上先标注配合尺寸,后标注全部尺寸。

(3)表面粗糙度

把应用最多的一种粗糙度标于图纸右上角,如标注”其余3.2。”其它粗糙度符号在零件各表面分别标出。

(4)其它内容

    例如零件名称、模具图号、材料牌号、热处理和硬度要求,表面处理、图形比例、自由尺寸的加工精度、技术说明等都要正确填写。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二、校对、审图、描图、送晒

    自我校对的内容:

(1)模具及其零件与塑件图纸的关系

模具及模具零件的材质、硬度、尺寸精度,结构等是否符合塑件图纸的要求。

(2)塑料制件方面

    塑料料流的流动、缩孔、熔接痕、裂口,脱模斜度等是否影响塑料制件的使用性能、尺寸精度、表面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图案设计有无不足,加工是否简单,成型材料的收缩率选用是否正确。

(3)成型设备方面

    注射量、注射压力、锁模力够不够,模具的安装、塑料制件的南芯、脱模有无问题,注射机的喷嘴与哓口套是否正确地接触。

(4)模具结构方面

1)分型面位置及精加工精度是否满足需要,会不会发生溢料,开模后是否能保证塑料制件留在有顶出装置的模具一边。

2)脱模方式是否正确,推广杆、推管的大小、位置、数量是否合适,推板会不会被型芯卡住,会不会造成擦伤成型零件。

3)模具温度调节方面。加热器的功率、数量;冷却介质的流动线路位置、大小、数量是否合适。

4)处理塑料制件制侧凹的方法,脱侧凹的机构是否恰当,例如斜导柱抽芯机构中的滑块与推杆是否相互干扰。

5)浇注、排气系统的位置,大小是否恰当。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5)设计图纸

1)装配图上各模具零件安置部位是否恰当,表示得是否清楚,有无遗漏

2)零件图上的零件编号、名称,制作数量、零件内制还是外购的,是标准件还是非标准件,零件配合处理精度、成型塑料制件高精度尺寸处的修正加工及余量,模具零件的材料、热处理、表面处理、表面精加工程度是否标记、叙述清楚。

3)零件主要零件、成型零件工作尺寸及配合尺寸。尺寸数字应正确无误,不要使生产者换算。

4)检查全部零件图及总装图的视图位置,投影是否正确,画法是否符合制图国标,有无遗漏尺寸。

(6)校核加工性能

    所有零件的几何结构、视图画法、尺寸标’等是否有利于加工

(7)复算辅助工具的主要工作尺寸

1)专业校对原则上按设计者自我校对项目进行;但是要侧重于结构原理、工艺性能及操作安全方面。

图时要先消化图形,按国标要求描绘,填写全部尺寸及技术要求。描后自校并且签字。

2)把描好的底图交设计者校对签字,习惯做法是由工具制造单位有关技术人员审查,会签、检查制造工艺性,然后才可送晒。

(8)编写制造工艺卡片

    由工具制造单位技术人员编写制造工艺卡片,并且为加工制造做好准备。

在模具零件的制造过程中要加强检验,把检验的重点放在尺寸精度上。模具组装完成后,由检验员根据模具检验表进行检验,主要的是检验模具零件的性能情况是否良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模具的制造质量。


三、试模及修模

    虽然是在选定成型材料、成型设备时,在预想的工艺条件下进行模具设计,但是人们的认识往往是不完善的,因此必须在模具加工完成以后,进行试模试验,看成型的制件质量如何。发现总是以后,进行排除错误性的修模。

    塑件出现不良现象的种类居多,原因也很复杂,有模具方面的原因,也有工艺条件方面的原因,二者往往交只在一起。在修模前,应当根据塑件出现的不良现象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地分析研究,找出造成塑件缺陷的原因后提出补救方法。因为成型条件容易改变,所以一般的做法是先变更成型条件,当变更成型条件不能解决问题时,才考虑修理模具。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修理模具更应慎重,没有十分把握不可轻举妄动。其原因是一旦变更了模具条件,就不能再作大的改造和恢复原状。

    零件的性能情况是否良好,只有这样才能俚语模具的制造质量。


四、整理资料进行归档

    模具经试验后,若暂不使用,则应该完全擦除脱模渣滓、灰尘、油污等,涂上黄油或其他防锈油或防锈剂,关到保管场所保管。

    把设计模具开始到模具加工成功,检验合格为止,在此期间所产生的技术资料,例如任务书、制件图、技术说明书、模具总装图、模具零件图、底图、模具设计说明书、检验记录表、试模修模记录等,按规定加以系统整理、装订、编号进行归档。这样做似乎很麻烦,但是对以后修理模具,设计新的模具都是很有用处的。

30个注塑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1. 刚开机时产品跑披锋,生产一段时间后产品缺胶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刚开机时注塑机料管内的熔胶由于加热时间长,熔胶粘度低,流动性好,产品易跑披锋,生产一段时间后由于熔胶不断把热量带走,造成熔胶不足,粘度大,流动性差,使产品缺胶。在生产一段时间后,逐渐提高料管温度来解决。

2. 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缺胶,有时增大射胶压力和速度都无效,为什么?

生产一段时间后由于熔胶不断把热量带走,造成熔胶不足,粘度大,流动性差,使产品缺胶。提高料管温度来解决。

3. 产品椭圆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产品椭圆是由于入胶不均匀,造成产品四周压力不匀,使产品椭圆,采用三点入胶,使产品入胶均匀。

4. 精密产品对模具的要求

要求模具村料钢性好,弹变形小,热涨系数小。

5. 产品耐酸试验的目的

产品耐酸试验是为了检测产品的内应力,和内应力着力点位置,以便消除产品内应力。

6. 产品中金属镶件受力易开裂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产品中放镶件,在注塑时由于热泪盈眶熔胶遇到冷镶件,会形成内应力,使产品强度下降,易开裂。在生产时,对镶件进行预热处理。

7. 模具排气点的合理性与选择方法

模具排气点不合理,非但起不到排气效果,反而会造成产品变形或尺寸变化,所以模具排气点要合理。选择模具排气点,应在产品最后走满胶的地方和产品困气烧的地方开排气。

8. 产品易脆裂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产品易脆裂是产品使用水口料和次料太多造成产品易脆裂,或是料在料管内停留时间过长,造成胶料老化,使产品易脆裂。增加新料的比例,减少水口料回收使用次数,一般不能超过三次,避免胶料在料管内长时间停留。

9. 加玻纤产品易出现泛纤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是由于熔胶温度低或模具温度低,射胶压力不足,造成玻纤在胶内不能与塑料很好的结合,使泛纤出现。加高熔料温度,模具温度,增大射胶压力。

10. 进料口温度对产品的影响

进料口温度的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机器回料不稳定,使加料量不稳定,而影响产品的尺寸和外观。

11. 透明产品有白点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透明产品有白点昌因为产品内进入冷胶造成,或料内有灰尘造成的。提高射嘴温度,加冷料井,原料注意保存,防止灰尘进入 。

12. 什么是注塑机的射出能力?

射出能力PW=射击出压力(kg/cm2)×射出容积(cm3)/1000

13. 什么是注塑机的射出马力?

射出马力PW(KW)=射出压力(kg/cm2)×射出率(cm3/sec)×9.8×100%

14. 什么是注塑机的射出率?

射出率V(cc/sec)=л/4×d2×rd2:料管直径r:料的密度

15. 什么是注塑机的射胶推力?

射胶推力F(kgf)=л/4(D12-D22)×P×2D1:油缸内径D2:活塞杆外径P:系统压力

16. 什么是注塑机射胶压力?

射胶压力P(kg/cm2)=[л/4×(D12-D22)×P×2]/(л/4×d2)

17. 什么是注塑机的塑化能力?

塑化能力W(g/sec)=2.5×(d/2.54)2×(h/2.54)×N×S×1000/3600/2h=螺杆前端牙深(cm)S=原料密度

18. 什么是系统压力?与注塑压力有什么区别?

系统压力(kg/cm2)=油压回路中设定最高的工作压力,注塑压力是指注塑机的实际压力,两者不相等。

19. 注塑机液压用油的要求:

(1)适当的粘度和良好的粘度性能

(2)良好的润滑性和防锈性

(3)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不易气化成胶质

(4)搞泡沫性好

(5)对机件及密封装置的腐蚀性要小

(6)燃点(闪点)要求,凝固点要低。

20. 液压油粘度对注塑机的影响

当系统工作环境温度较高时,应采用较高粘度的油,反之,应采用较低粘度的油,系统工作压力较高时,应采用粘度较高的,因为在高压,密封较困难,泄漏是主要问题;反之,系统工作压力较低,宜采用粘度较小的油,当液压系统的工作部件运转速度高时,油液的流速也高,这时压力损失也将增加,而泄漏量相对减少,宜采用粘度较低的油,反之,工作部件运动速度低时,宜采用粘度较高的油。

21. 松退的设定

松退正确位置=过胶圈移动位置+螺杆越位距离。

22. 松退位置设定的重要性

松退位置设定过大,会造成回料吸氧,使胶料氧化和产生气泡。位置设定过小,使料筒内压力大,剪切力过高使胶料分解,射嘴流涎。位置误差不能超过0.4mm。

23. 熔胶位置的设定

熔胶位置=产品的重量/(最大行程/最大熔胶量)

24. 气辅注塑的主要优点(GAM)

能抽空厚型材料芯部,制成空心管件,可节省材料,缩短周期时间;在注塑中采用气体可使压力均匀分布,当塑料冷却和固化时,气体可通过膨胀对塑料的体积收缩进行补偿;降低模塑制品内应力,从而提高外形稳定性,消除变形和翘曲现象。

25. 活塞杆外径中间小,两头大问题

由于中孔针过热产品收缩不均衡,造成活塞杆外径中间小,两头大,中孔针可可采用散热快的磷铜材料来做,模具在产品中间部分排气。

26. 球面丝印后开裂问题

由于产品表面存在应力,造成丝印后开裂。增加模具温度,减小应力,可用退火的方法消除应力。

27. 眼镜架水口边易断问题

射胶压力和保压压力大水口边残存内应力,造成产品易断,尽量减小射胶压力和保压压力,适当提高模具温度来解决。

28. 电器外壳四个柱子打螺丝时易暴裂问题

由于柱子存在夹水线造成产品装配柱子易暴裂,模具增加排气,适当提高模温,加快射胶速度来减水夹水线。

29. 产品变形问题

产品变形主要是热收缩时不平衡造成产品变形,或由于产品本身内应力作用下使产品变形。

30. 透明PC外壳气泡问题

原料干燥不够,产品存在胶厚薄不均现象,模具排气不良,原料易分解都可能造成产品气泡。充分干燥,增大模具排气,尽量减少胶厚薄不均现象。

塑胶产品柱子和孔的设计

    在做塑胶产品设计时,两产品相装配所用到的螺丝柱和孔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一些关于产品合壳螺丝柱及孔位的技术资料。

1.1 柱子的问题

a. 设计柱子时,应考虑胶位是否会缩水。

b. 为了增加柱子的强度,可在柱子四周追加加强筋。加强筋的宽度参照图1。

    柱子的缩水的改善方式见如图1、图2所示:改善前柱子的胶太厚,易缩水;改善后不会缩水。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图1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图2

1.2 孔的问题

a. 孔与孔之间的距离,一般应取孔径的2倍以上。

b. 孔与塑件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般应取孔径的3倍以上,如因塑件设计的限制或作为固定用孔,则可在孔的边缘用凸台来加强。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图3  

c. 侧孔的设计应避免有薄壁的断面,否则会产生尖角,有伤手和易缺料的现象。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图4

1.3 “减胶”的问题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图5

2、螺丝柱的设计

2.1 通常采取螺丝加卡扣的方式来固定两个壳体,螺丝柱通常还起着对PCB板的定位作用。

2.2 用于自攻螺丝的螺丝柱的设计原则是为:其外径应该是Screw外径的2.0~2.4倍。设计中可以取:螺丝柱外径=2×螺丝外径;螺柱内径(ABS,ABS+PC)=螺丝外径-0.40mm;螺柱内径(PC)=螺丝外径-0.30mm或-0.35mm(可以先按0.30mm来设计,待测试通不过再修模加胶);两壳体螺柱面之间距离取0.05mm。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2.3 不同材料、不同螺丝的螺丝柱孔设计值如表1、表2所示。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2.4  常用自攻螺丝装配及测试(10次)时所要用的扭力值,如表3所示。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彩电调谐器盖板模具设计

目录

第1章 前 言 1
1.1 当前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状况 1
第2章 注塑件的设计 3
2.1 ABS塑料的性质及注塑相关参数 3
2.1.1 ABS塑料的性质 3
2.1.2 ABS塑料的相关参数和成型加工性能 4
2.2 塑件结构分析 5
2.2.1 壁厚 5
2.2.2 脱模斜度 5
2.2.3 圆角 6
2.3.1 尺寸精度 6
2.3.2 塑件的表面质量 6
第3章  模具设计 7
3.1 注射成型工艺简介 7
3.2 注射成型工艺条件 7
3.3 注射机的选择 8
3.3.1 注射机基本参数 8
3.3.2 初择注射机 8
3.4 分型面的确定 9
3.5 型腔数目的确定及型腔的排列 10
3.6 浇注系统的设计 10
3.6.1 浇口的确定 10
3.6.2 浇口位置的选择 11
3.6.3 主流道设计 12
3.6.4 分流道 13
3.6.5 冷料穴 14
3.6.6 浇注系统的平衡 14
3.7 合模导向机构设计 14
3.7.1 导向机构的功用 14
3.7.2 导向机构结构及设计 15
3.7.3 定位机构设计 15
3.8成型零件的设计与加工工艺 15
3.8.1 模仁尺寸的确定 15
3.8.2 主要成型零件的尺寸计算 16
3.8.3 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 17
3.8.4 抽芯距的确定 18
3.9 模架的确定 18
3.9.1 型腔壁厚和底部壁厚的计算 18
3.9.2 模架的选用 19
3.10 温度调节系统设计 19
3.10.1 冷却装置的计算 19
3.11 注射机的校核 21
3.11.1 最大注射量的校核 21
3.11.2 锁模力的校核 21
3.11.3 喷嘴尺寸的校核 22
3.11.4 定位圈尺寸校核 22
3.11.5 模具外形尺寸校核 22
3.11.6 模具闭合高度校核 22
第4章 总装配图和成型零件及加工工 23
4.1 模具总装配图 23
4.2 成型零件及加工工艺卡 25
4.2.1 型芯镶块TXQGB-01加工工艺过程卡 25
4.2.2 型腔镶块TXQGB-02加工工艺过程卡 27
4.2.3 侧抽芯TXQGB-09的加工工艺过程卡 28
4.2.4 侧抽芯 TXQGB-11加工工艺过程卡 29
致谢 30

摘要
    彩电调谐器盖板塑件属于中小型塑件,电视机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广泛。彩电调谐器盖板属于电视机上的一个装饰配件,需要其外观好看。所以,这就对塑件产品的外观性能有着很大的要求。对于本课题的塑件的模具设计,重点在于如何提高成型质量,如何保证其外观要求。针对其成型特点设计了塑件结构及其注塑成型模具。首先分析了该塑件成型工艺特点,然后应用Pro/E创建了塑件的几何模型,以及运用Moldflow软件对塑件的最佳浇口进行了模拟。根据塑件结构特点及成型要求,选择了分型面、设计了浇注系统及确定了型腔数。

关键词: 美观 彩电调谐器盖板模具设计 分型面
 
第1章 前 言
1.1 当前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状况
    当前,整个工业生产的发展特点是产品品种多、更新快、市场竞争激烈。为了适应用户对模具制造的短交货期、高精度、低成本的迫切需求,模具将有如下发展趋势:
(1)模具日趋大型化。 这一方面是由于用模具制造的零件日渐大型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高生产率要求而发展的一模多腔(现在有的已达到一个模几百腔)所致。
(2)模具的精度将越来越高。 10年前,精密模具的精度一般为5UM,现在已达2UM-3UM,不久1UM精度的模具即将上市。随着零件微型化及精度要求的提高,有些模具的加工精度要求在1UM以内,这就要求发展超精加工工艺。
(3)多功能复合模具将进一步发展。 新型多功能复合模具是在多工位级进模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一副多功能模具除了冲压成形零件外,还担负着叠压、攻丝、铆接 和锁紧等组装任务,这种多功能模具生产出来的不再是单个零件,而是成批的组件,如触头与支座的组件、各种微小机、电器及仪表的铁芯组件等。
(4)随着热流道技术的日渐推广应用,热流道模具在塑料模具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 由于采用热流道技术的模具可提高制件的生产率和质量,并能大幅度节约制件的原材料,因此,热流道技术的应用在国外发展很快,已十分普遍。许多塑料模具厂所生产的塑料模具已有一半以上采用了热流道技术,有的厂使用率甚至已达80% 以上,效果十分明显。
(5)随着塑料成形工艺的不断改进与发展,气辅模具及适应高压注射成型等工艺的模具将随之发展。 塑料件的精度分为尺寸精度、几何形状精度和外观精度(即光译、色调等)。为了确保精度要求,模具生产企业将继续研究发展高压注射成型工艺,以及注射压缩成型工艺。在注射成型中,影响成型件精度的最大因素是成型收缩,高压注射成型可减小树脂收缩率,增加塑件尺寸的稳定性。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技术已比较成熟,它能改善塑件的内在和外观质量,具有注射压力低、制品变形小、易于成型壁厚差异较大的制品等优点,而且可以节约原料及提高制件生产率,从而大幅度降低成本。
(6)模具标准件的应用将日渐广泛。 模具标准化及模具标准件的应用能极大地影响模具制造周期。使用模具标准件不但能缩短模具制造周期,而且能提高模具质量和降低模具制造成本,因此模具标准件的应用必将日渐广泛。
(7)快速经济模具的前景十分广阔。现在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时代,21世纪,这种生产方式占工业生产的比例将达75%以上。一方面是制品使用周期短,另一方面花样变化频繁,要求模具的生产周期愈短愈好,开发快速经济模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研制各种超塑性材料来制作模具,用环氧(E)、聚酯(P)或其中填充金属(M)、玻璃(G)等增强制制作简易模具,这些模具的主要特点是制造工艺简单,精度易控制,收缩率较小,价格便宜,寿命较高。
(8)随着车辆和电机等产品向轻量化发展,压铸模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同时对压铸模的寿命和复杂程度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9)随着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进一步发展,塑料模的比例不断提高,同时,由于机械零件的复杂程度和精度的不断提高,对塑料模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10)模具技术含量将不断提高,中、高档模具比例将不断增大,这也是产品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市场走势。 

第2章 注塑件的设计
2.1 ABS塑料的性质及注塑相关参数
2.1.1 ABS塑料的性质
ABS是丙烯腈、丁二烯和苯乙烯三种单体聚合而成的非结晶型高聚物。它是在聚苯乙稀基础上改性而发展起来的一中热塑性工程塑料。其特性是由三组份的配比及每一种组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形态控制。丙烯晴组分在ABS中表现的特性是耐热性、耐化学性、刚性、抗拉强度,丁二烯表现的特性是抗冲击强度,苯乙烯表现的特性是加工流动性,光泽性。这三组分的结合,优势互补,使ABS树脂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1) 一般性能
??ABS外观为不透明呈象牙色粒料,其制品可着成五颜六色,并具有高光泽度。ABS相对密度为1.05左右,吸水率低。ABS同其他材料的结合性好,易于表面印刷、涂层和镀层处理。ABS的氧指数为18~20,属易燃聚合物,火焰呈黄色,有黑烟,并发出特殊的肉桂味。 
2) 力学性能
??ABS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其冲击强度极好,可以在极低的温度下使用;ABS的耐磨性优良,尺寸稳定性好,又具有耐油性,可用于中等载荷和转速下的轴承。ABS的耐蠕变性比PSF及PC大,但比PA及POM小。ABS的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属塑料中较差的。ABS的力学性能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3) 热学性能
??ABS的热变形温度为93~118℃,制品经退火处理后还可提高10℃左右。ABS在-40℃时仍能表现出一定的韧性,可在-40~100℃的温度范围内使用。 
4) 电学性能
??ABS的电绝缘性较好,并且几乎不受温度、湿度和频率的影响,可在大多数环境下使用。 
5) 环境性能
??ABS不受水、无机盐、碱及多种酸的影响,但可溶于酮类、醛类及氯代烃中,受冰乙酸、植物油等侵蚀会产生应力开裂。ABS的耐候性差,在紫外光的作用下易产生降解;于户外半年后,冲击强度下降一半。 
6) ABS塑料的加工性能
??ABS同PS一样是一种加工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塑料,可用通用的加工方法加工。 
??ABS的熔体流动性比PVC和PC好,但比PE、PA及PS差,与POM和HIPS类似;ABS的流动特性属非牛顿流体;其熔体粘度与加工温度和剪切速率都有关系,但对剪切速率更为敏感。 
ABS的热稳定性好,不易出现降解现象。ABS的吸水率较高,加工前应进行干燥处理。一般制品的干燥条件为温度80~85℃,时间2~4h;对特殊要求的制品(如电镀)的干燥条件为温度70~80℃,时间18~18h。ABS制品在加工中易产生内应力,内应力的大小可通过浸入冰乙酸中检验;如应力太大和制品对应力开裂绝对禁止,应进行退火处理,具体条件为放于70~80℃的热风循环干燥箱内2~4h,再冷却至室温即可。
2.1.2 ABS塑料的相关参数和成型加工性能
1) 成型特性
a) 无定形料,其品种排好很多,各品种的机电性能和成型特性也各有差异,应按品种确定成型方法及成型条件
b) 吸湿性强,含水量应小于0.3%,必须充分干燥,要求表面光泽的塑件应要求上时间预热干燥
c) 流动性中等,溢料0.04mm左右(流动性比聚苯乙烯,AS差,但比聚碳酸酯、聚氯乙烯好)
d) 比聚苯乙烯加工困难,宜取高料温、模温(对耐热、高抗冲击和中抗冲击型树脂,料温更宜取高),料温对物性影响较大。料温过高易分解(分解温度为250℃左右,比聚苯乙烯易分解),对要求精度较高塑件模温宜取50~60℃,要求光泽及耐热型料宜取60~80℃,注射压力应比加工聚苯乙烯稍高,一般用柱塞式注射机时料温为180~230℃,注射压力为100~140Mpa,螺杆式注射机则取160~220℃,70~100Mpa为宜
本塑料制件为彩电调谐器盖板,选择ABS757 产地台湾奇美。 
2) ABS塑料的物理、热性能
密度:1.02~1.16g/ 
比体积:0.86~0.98
吸水率24H:0.2~0.4%
熔点:130~160℃
熔融指数:200℃负荷50N,喷嘴φ2.09,0.42~0.82g/10min
维卡针入度:71~122℃
马丁耐热:63℃
热变形温度90~108℃
线膨胀系数:7.0
计算收缩率:0.4~0.7%
比热容:1470J/(kg?K)
热导率:0.263W/(m?K)
2.2 塑件结构分析
该塑件为具有两个侧抽孔和一个锁扣的中等大小零件。塑件侧壁和底部的壁厚不均匀,并且该塑件要求表面质量良好,无流纹,麻点等注塑缺陷,这都将给成型带来很大的难度。
2.2.1 壁厚
塑件壁厚不宜过小,这是因为在使用上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在装配时能够承受紧固力;在模塑成型时熔体能够充满形腔;在脱模时能够承受脱模机构的冲击与振动。壁厚也不宜过大,否则用料太多,不但增加成本,而且增加成型时间和冷却时间,延长模塑周期。塑料制品中的壁厚一般应力求均匀,否则会因为固化或冷却速度不同引起收缩不均匀,从而在制品内部产生内应力,导致制品内部产生内应力,导致制品产生翘曲,缩孔甚至开裂等缺陷。
该塑件属于长盖板制件,侧壁均为1.5mm,底部壁厚为2.5mm均大于塑料成型最小壁厚,成型性能较好。
2.2.2 脱模斜度
为了便于塑料制品脱模,以防止脱模时擦伤制件的表面,与脱模方向平行的制品表面一般应具有合理的脱模斜度。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塑料的收缩率、塑料制品的形状和壁厚以及制品的部位。结合制件的特点,制品与脱模方向平行的制品表面都不是外观表面,而且制品的高度不高,故不要脱模斜度。
2.2.3 圆角
 塑料制品上所有转角应尽可能采用圆弧过度。这样可以于避免应力集中,提高强度,改善熔体在型腔中的流动状况,有利于充满形腔,便于脱模。在制品上无特殊要求时,制品各连接处的圆角半径应不小于0.5~1mm。对于使用上有特殊要求必须以尖角过度或分型面处和型芯与型腔配合处不便作成圆角的,则以尖角过渡。
由制品零件图为为注明圆角的大小,故在各连接处的圆角圆角半径取R0.5mm。
2.3.1 尺寸精度
对于该塑料制品精度要求不高,参考塑件精度等级的选用,对与未注公差取MT5计算[4]。
2.3.2 塑件的表面质量
塑料制品表面质量包括有无斑点、条纹、凹痕、起泡、变色等缺陷,还有表面光泽性和表面粗糙度。表面缺陷必须避免;表面光泽性和表面粗糙度应根据塑料制品使用要求而定,尤其是透明制品,对光泽性和粗糙度有严格要求。
对于该塑件,外观不允许有流纹,麻点等注塑缺陷,浇口不得影响外观的整体性,内表面则无特殊要求。表面粗糙度可取Ra0.2,塑件内部没有较高的粗糙度要求,可取Ra1.6。

第3章  模具设计
3.1 注射成型工艺简介
?  注射成型也称注塑,是塑料的一种重要成型方法。除极少数几种热塑性塑料外,几乎所有的热塑性塑料部可用此法成型。注射成型也能加工某些热固性塑料,如酚醛塑料等。
注射成型是将粒状或粉状塑料从注射成型机的料斗送入机简内加热熔融塑化后,在柱塞或螺杆加压下,物料被压缩并向前移动,通过机简前端的喷嘴,以很快的速度注入温度较低的闭合模具内,经过一定时间的冷却定型后,开启模具即得制品。这种成型方法是一种间歇式的操作过程。
注射成型周期从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制品的壁厚、大小、形状、注射成型机的类型以及所采用的塑料品种和工艺条件等。注射成型制品的重量从一克到几十公斤不等,视需要而定。
注射成型具有生产周期快、生产效率高、能成型形状复杂、尺寸精确或带微件的制品以及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特点,因此广泛用于各种塑料制品的生产。其成型制品占目前全部塑料制品的20~30%。注射成型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成型工艺,目前正继续向着高速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3.2 注射成型工艺条件
对于一定的塑料制品,当选择了适当的塑料品种、成型方法及成型设备,设计了合理的成型工艺过程和塑料模结构之后,在生产中,工艺条件的选择和控制就是保证成型顺利和制品质量的关键。注射成型的主要工艺条件是温度、压力和时间。
彩电协调起盖板的注射成型工艺参数如表2—1  所示,试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表2—1  ABS注射成型工艺参数
工艺参数 规格 工艺参数 规格

预热和干燥
温度:150℃
时间:2~3h
成型时间S 注射时间:20~90
保压时间:0~5
冷却时间:20~120
总周期:50~220
料筒温度℃ 后段:150~170
中段:165~180
前段:180~200 螺杆转速
r/min 30
喷嘴温度℃ 170~180 后处理 方法:红外线、烘箱
温度℃:70
时间h:2~4
模具温度℃ 50~80
注射压力MP 60~100
3.3 注射机的选择
3.3.1 注射机基本参数
注塑机的技术规范:类型,最大注射量,最大注射压力,最大锁模力、最大成型面积、最大最小模厚、最大开模引程、定注孔尺寸、嘴喷的球面半径、注射机动模板的顶出孔、机床模板安装螺钉孔或丁字槽的位置与尺寸。 
1、 类型: 卧式、立式、 直角式。 
2、 最大注射量的选择。 
 注射机一次注射聚本乙烯的最大熔料的重量或容积的量为注射机公称注射量。 塑件十浇注流的总量=0.8 公称注射量 
3、 注射面积核定。 
最大注射面积指模具分型面上 允许的塑件最大投影面积. 作用于该面积上的型腔总压力小于注射机
3.3.2 初择注射机
a.计算塑件的体积
根据零件的三维模型,利用Pro/e软件可查询到塑件的体积为:V1=31382.684 mm3
浇注系统的体积:V2=25%V1=7845.71 mm3
一次注射所需的塑料总体积为(一模两件):(2V1+V2)/0.8=88263.84 mm3=88.26384cm3
b.计算塑件的质量
塑件与浇注系统的总质量:M=ρV=96.2g
根据塑件的体积,取一模两件的模具结构,结合计算数据,查表4-2[1]选用螺杆式注射机XS-ZY-125,其基本参数如下
表3—1  XS-ZY-125注射机的基本参数
结构形式 卧式 最大开模行程/mm 300
注射方式 螺杆式 喷嘴 球半径/mm 12
螺杆直径/mm 42 孔半径/mm φ4
最大注射量/g 125 定位圈直径/mm φ100
注射压力/Mpa 119 顶出 中心顶出孔径/mm
琐模力/Kn 900
两侧顶出 孔径/mm φ22
最大注射面积/cm3 320 孔距/mm 230
模具最大厚度/mm 300 模板尺寸/mm×mm 420×450
模具最小厚度/mm 200 机器外型尺寸/mm×mm 3340×750×1150

3.4 分型面的确定
分型面的选择很重要,它对制品的质量、操作难易、模具结构及制造影响很大。在选择分型面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分型面应便于塑料制品的脱模。
2)分型面选择应有利于侧面分型和抽芯
3)分型面的选择应保证塑料制品的质量。
4)分型面的选择应有利于防止溢料。
5)分型面的选择应有利于排气。
6)分型面的选择应尽量使成型零件便于加工。
7)分型面的选择必须考虑注射机的技术参数。
鉴于以上分型面的选择原则,参照1),2),3)条,考虑模具的加工,以及该塑件具有较高的表面要求且有较高的表面质量要求,选择分型面如图3-1。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3-1 分型面的选择

附件下载:彩电调谐器盖板模具设计

内滑块模具设计难度分析

我们都知道产品有倒扣,在模具上必须做结构才能出得了模,通常情况下,产品的内扣一般做斜顶,产品外扣做滑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做强脱。当产品内扣无法做斜顶的情况下,我们又用到什么结构呢?

1.遇到此类型的产品,无法做斜顶,只能考虑做内滑块抽芯脱扣。内滑块抽芯机构由内滑块、铲机、压板等组成。

2.内滑块的设计方案

内滑块机构的运动原理:
(1)做此类内滑块机构,B板底部必须增加一块承板,B板与承板之间必须能打开,铲机锁在承板上面。

(2)首先是A板和B板之间先打开,打开到一定距离后,B板和承板再打开,打开的距离用限位螺丝控制,由于铲机锁在承板上面,铲机向箭头方向移动,内滑块与铲机之间有燕尾槽,由于燕尾槽的作用,驱动两内滑块向内测(箭头方向)滑动,脱离倒扣,完成抽芯。

模具装配图的表示方法和内容

    模具装配图的表示方法和内容:

(1)装配图视图的表示方法

①主视图画成上、下模或定、动模对合状态(下止位置),俯视图只画下模或动模。

②主视图画成上、下模或定、动模对合状态,俯视图画出上、下模或动、定模各一半。

③绘制对合状态的主视图后再分别画出下模或动模的俯视图,上模或定模的仰视图。

    应用时可根据模具结构的需要选择其中一种。对于结构复杂的模具,如果需要还以加画左视图。      装配图绘制原则是要求表达清楚模具零件问的装配关系和根具零件的作关系。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2)装配图包含内容

    装配图除用视图表示模具的绍构及装配关系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标注尺寸:视图上应标注模具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员大尺寸;有配合要求零件的装配尺寸;对外有连接关系的尺寸。

②技术要求:在装配图上应提出与装配过程和模具使用有关的技术要求。

③装配图上还应表示模具上每一种零件的序号和填写与序号对应的明细表和标题栏。

④在装配图空余的位置绘制制件图。若装配图无空余处,制件图则以单独零件图绘制。

模具设计完了,该自我校对哪些方面?

①模具及其零件与塑件图纸的关系,模具及模具零件的材质、硬度、尺寸精度,结构等是否符合塑件图纸的要求。



②塑料制件方面



塑料料流的流动、缩孔、熔接痕、裂口,脱模斜度等是否影响塑料制件的使用性能、尺寸精度、表面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图案设计有无不足,加工是否简单,成型材料的收缩率选用是否正确。



③成型设备方面



注射量、注射压力、锁模力够不够,模具的安装、塑料制件的南芯、脱模有无问题,注射机的喷嘴与哓口套是否正确地接触。



④模具结构方面



a.分型面位置及精加工精度是否满足需要,会不会发生溢料,开模后是否能保证塑料制件留在有顶出装置的模具一边。



b.脱模方式是否正确,推广杆、推管的大小、位置、数量是否合适,推板会不会被型芯卡住,会不会造成擦伤成型零件。



c.模具温度调节方面。加热器的功率、数量;冷却介质的流动线路位置、大小、数量是否合适。



d.处理塑料制件制侧凹的方法,脱侧凹的机构是否恰当,例如斜导柱抽芯机构中的滑块与推杆是否相互干扰。



e.浇注、排气系统的位置,大小是否恰当。



f.设计图纸



g.装配图上各模具零件安置部位是否恰当,表示得是否清楚,有无遗漏



h.零件图上的零件编号、名称,制作数量、零件内制还是外购的,是标准件还是非标准件,零件配合处理精度、成型塑料制件高精度尺寸处的修正加工及余量,模具零件的材料、热处理、表面处理、表面精加工程度是否标记、叙述清楚。



⑤零件主要零件、成型零件工作尺寸及配合尺寸。尺寸数字应正确无误,不要使生产者换算。



⑥检查全部零件图及总装图的视图位置,投影是否正确,画法是否符合制图国标,有无遗漏尺寸。



⑦校核加工性能:(所有零件的几何结构、视图画法、尺寸标等是否有利于加工)



⑧复算辅助工具的主要工作尺寸



专业校对原则上按设计者自我校对项目进行;但是要侧重于结构原理、工艺性能及操作安全方面。



⑨编写制造工艺卡片



编写制造工艺卡片,并且为加工制造做好准备。在模具零件的制造过程中要加强检验,把检验的重点放在尺寸精度上。模具组装完成后,由检验员根据模具检验表进行检验,主要的是检验模具零件的性能情况是否良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模具的制造质量。

冲压模具设计的一般步骤

    模具品种很多,依据加工目标和加工工艺可分为:①加工金属的模具。②加工非金属和粉末冶金的模具。今天小编讲的是冲压模具设计的办法与过程。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一.冲压零件的冲压工艺性剖析
    冲压零件有必要具有出色的冲压工艺性,才能以最简略、最经济的办法制作出合格的冲压零件。能够按照以下办法完结冲压件的工艺性剖析:
1.读懂零件图。除零件形状尺度外,要点要了解零件精度和外表粗糙度的要求。
2.剖析零件的结构和形状是否合适冲压加工。
3.剖析零件的基准挑选及尺度标示是否合理,尺度、方位和形状精度是否合适冲压加工。
4.冲裁件断面的外表粗糙度要求是否过高。
5.是否有足够大的出产批量。
    假如零件的工艺性太差,应与规划人员洽谈,提出修正规划的计划。假如出产批量太小,应考虑选用其它的出产办法进行加工。

二.冲压工艺计划规划及最佳工艺设计
1.依据冲压零件的形状尺度,开始断定冲压工序的性质,如:冲裁、曲折、拉深、胀形、扩孔等冲压模具规划的办法与过程冲压模具规划的办法与过程。
2.核算各冲压成形办法的变形程度。若变构成度超过极限变形程度,应核算该工序的冲压次数。
3.依据各工序的变形特色和质量要求,组织合理的冲压次序。要注意确保每道工序的变形区都是弱区,现已成形的部分(含现已冲制出的孔或外形)在以后的工序中不得再参加变形,多角曲折件要先弯外后弯内,要组织必要的辅佐工序和整形、校平、热处理等工序。
4.在确保制件精度的前提下,依据出产批量和毛坯定位与出料要求,断定合理的工序组合办法。
5.要规划两个以上的工艺计划,并从质量、成本、出产率、模具的刃磨与修理、模具寿命及操作安全性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从中选定一个最佳的工艺计划。
6.开始断定各个工序的冲压设备。

三.冲压零件毛坯规划及排样图设计
1.按冲压件性质尺度,核算毛坯尺度,制作毛坯图。

2.按毛坯性质尺度,规划排样图,进行资料利用率核算。要规划多种排样计划,通过比较挑选其间的最佳计划。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四.冲压模具设计
1.断定冲压加工各工序的模具结构办法,并制作模具简图。
2.对指定的1-2个工序的模具进行具体的结构规划,并制作模具作业图。规划办法如下:
(1)断定模具的品种:是简略模、接连模仍是复合模。
(2)模具作业零件规划:核算凸、凹模刃口尺度和凸、凹模长度,断定凸、凹模结构办法和衔接固定办法。
(3)断定毛坯的定位和定距办法,并对相应的定位、定距零件进行规划。
(4)断定压料、卸料、顶件及推件办法,并对相应的压料板、卸料板、推件块等进行规划。
(5)模架规划:包含上下模座及导向办法的规划,也能够选用规范模架。
(6)在完结以上作业的基础上,按比例制作模具作业图。先用双点划线制作毛坯,再制作作业零件,然后制作定位和定距零件,用衔接零件把以上各部分衔接起来,最终在恰当的方位制作压料和卸料零件。依据模具的具体情况,以上次序也可作恰当调整。
(7)作业图上应该标示模具的外轮廓尺度、模具闭合高度、合作尺度及合作型式冲压模具规划的办法与过程模具规划。作业图上要标示模具的制作精度和技能条件的要求作业图要按国家制图规范制作,有规范的标题栏和明细表。假如是落料模,要在作业图的左上角上制作排样图。
(8)核算模具压力中心,查看压力中心与模柄中心线是否重合。假如不重合,对模具成果作相应的修正。
(9)核算冲压力,最终选定冲压设备,进行模具与冲压设备相关尺度的校核(闭合高度、作业台面、模柄装置尺度等)。

某公司工程模具工艺设计规范

    为了准确表达冲压工艺设计思想,使工艺数模的设置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的要求,并使各种工艺信息能够在各部门之间顺利传递,便于后序人员的查看和使用,特对工艺数模的设置作出以下规定。

1、图层及线型设置

占用图层

图层名称

放置工艺信息

1层

PART

1.最新版产品数模(片体,细实线)

2.料厚指示线(标准实线)

251-256层

OLD PART

垃圾层(垃圾信息尽量没有)

OP10  信息

10层

OP10WCS

OP10主冲压坐标系(标准实线)

11层(落料模)

BLANK

1.  坯料线(粗双点划线)

2.  落料线,排样线

3.  有冲孔时:孔中心点,孔形状线(粗实线),对称轴(标准中心线)

11层(拉延模)

OP10FACE

OP10工序数模:

小件:拉延、压形片体数模(细实线),排样图

12层

OP10LINE

1.  凸模轮廓线(粗实线)

2.  破裂刀线(粗实线)

3.  切角线(粗实线)

4.  到底标记(粗实线圆和圆心)

5.  CAE轮廓线(粗虚线)

6.  截料线(粗实线)

13层

OP10RIGHT

OP10右件不同于左件的信息

14层

OP10LOCATE

1.  定位孔标记(实体,细实线)

2.  定位块标记(实体,细实线)

15层

OP10TOOL

OP10成形工具(细实线)

16层

OP10料厚片体

OP10料厚片体(细实线)

OP20  信息

20层

OP20WCS

OP20主冲压坐标系(标准实线)

OP20辅助坐标系(标准实线)

21层

OP20FACE

OP20片体数模(细实线)

22层

OP20LINE

1.  切边线(粗实线)

2.  冲孔中心点,孔形状线(粗实线),对称轴(标准中心线)

  (注:以上各曲线作为切割加工基准)

23层

OP20RIGHT

OP20右件不同于左件的信息

24层

OP20LOCATE

3.  定位孔标记(实体,细实线)

4.  定位块标记(实体,细实线)

25层

OP20TOOL

OP20成形工具(细实线)

26层

OP20料厚片体

OP20料厚片体(细实线)

OP30信息

30层

OP30WCS

1.  OP30主冲压坐标系(标准实线)

2.  OP30辅助坐标系(标准实线)

31层

OP30FACE

OP30片体数模(细实线)

32层

OP30LINE

翻边或整形的分模线(粗虚线)

33层

OP30RIGHT

OP30右件不同于左件的信息

34层

OP30LOCATE

1.  定位孔标记(实体,细实线)

2.  定位块标记(实体,细实线)

35层

OP30TOOL

OP30成形工具(细实线)

36层

OP30料厚片体

OP30料厚片体(细实线)

如有其它工序按以上规定放置

备注:左右件标记的相关信息放在所在工序的#2层(OP#0LINE);相关信息包括:a、左右标记(粗实线圆和圆心),

b、“L”和“ R” 标示(大写字母,粗实线),

c、50mm方向线(粗实线)。

DL图信息

100层

DRAFTING

DL图,工艺卡信息

2、工艺数模与图层信息说明

1) 第1层只放置产品片体数模和料厚指示线,并且只能位于车身坐标位置,其余信息一律删除。片体须缝合,并画出料厚指示线。(料厚指示线长度为料厚的100倍。) 

2) 平移至数模中心的车身坐标系的坐标线长度Z=1/2X=1/2Y。

3) 定位信息需要在#4层体现。模具设计必须按工艺所给定位进行设计。

4) 定位选取:

① 孔定位(三维图中以圆柱体体现。)

② 边定位(三维图中以长方体体现。)

③ 形定位

   另外还可复合定位,如孔加边,或形加边、孔等。

5) 坯料尺寸必须是整数、坯料边界据数模中心的距离和排样图中的进距须为整数。坯料边界分别与X、Y轴平行。

6) 最终的工艺数模文件,需将参数去除,在建模(Modeling)状态下,以100层为工作层,显示第1层,绝对坐标为工作坐标。并将UG文件属性更改为只读。

7) 对于合件和一模双腔,所有工序左件数模的车身位置都与第一层产品数模保持一致,右件数模根据左件数模位置给出。左一套右一套并且使用一个数模文件的,需给出左件和右件数模,右件在右件车身坐标位置设计。

3、工艺数模命名规则

1) 一个件一套模具,一个数模文件

    管理号-车型代码-零件号-产品版本号-Y0

    示例1:1250-F3-5101111-B0-Y0.prt

2) 左右件:管理号-车型代码-零件号-产品版本号-Y0

    示例2:左右对称件开两套模:

左件:1250L-F3-5101111-B0-Y0.prt

右件:1250R-F3-5101112-B0-Y0.prt

示例3:左右对称件开一套模:一个数模文件:

1250-F3-510111-12-B0B0-Y0.prt

3) 非左右件,两个件,一个数模文件

管理号-车型代码-零件号-产品版本号-Y0

示例4:1250-F3-5101111-13-B0-Y0.prt

4、冲压坐标表示方法规定

4.1 主冲压坐标系的表示方法

1)数模中心(START POINT)的位置:数模中心为主冲压坐标系的原点。尽量选用几何中心附近具有典型特征的点,比如圆心位置、对称中心,若没有,可大概选定。

2)主冲压坐标系的表示方法:在三维造型中,分别用三根相同颜色的直线段表示X,Y,Z轴,且规定Z=1/2X=1/2Y,所有工序的主冲压坐标线长度须一致,Z轴负向为冲压方向,Y轴正向为一般为送料方向。(落料左右送料时,X轴正向为送料方向。)

3)合件分离后还有工序的,需要分别给出分离后的左右件的主冲压坐标系。

4)只有一个数模中心的,保证每序的数模中心一致;一模双腔的,保证左件的数模中心一致。

4.2 辅助冲压坐标系的表示方法

1)辅助冲压坐标系即侧切边、侧冲孔、侧翻边、侧整形的冲压坐标系。

2)辅助冲压坐标系的表示方法:在三维造型中,用三根颜色与同一工序主冲压坐标系相同的直线段表示X,Y,Z轴,且规定Z=2X=2Y。

5、拉延工序工艺数模设置规定

5.1 基本设置

1)拉延片体边界超出坯料线30mm。

2)压料面与工艺补充部分颜色一致并与产品部分颜色区分,片体保证可以缝合,孔须补上。

5.2 左右(R/L)标记设置

L/R标记字母应该打在零件凸形的外表面上,方便识别。标记销优先考虑放在件的水平面上,无水平面的可加法向。

6、切边,冲孔工序工艺数模设置规定

6.1 基本设置

1)在三维造型中,对于切边、冲孔部位(包括侧切边、侧冲孔),需要提取实线加以表示。每个孔的轮廓线需为合并线(不能光顺),如果孔形状为长方孔、长圆孔,需给出其对称轴(长轴和短轴)。

2)切边线的最小圆角最好>R5,必要时可适当更改产品圆角(除非个别产品确实不能更改外)。

3)对于可使用标准件的异形孔,并且异标孔的尺寸按照标准件表提供的方法标注。指明选择的标准及各具体尺寸,孔中心点一定要和标准件中的位置一致。

4)对于侧切侧冲部分,工艺人员需要给出侧切侧冲的辅助冲压坐标系。

5)孔尺寸的设置

    孔的尺寸都必须按RPS公差要求而设定,冲孔尺寸=公称尺寸+(0.5~0.7)*公差带,精确到0.1。在斜面上冲孔时注意计算孔尺寸不超出公差范围。

    例如Φ12的孔,公差0/+0.2时凸模尺寸Φ12.1;公差0/+0.5时,凸模尺寸Φ12.3。

6.2 冲孔排布设计要求

    设置冲孔时需要注意凸凹模最小壁厚要求,详见下表。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7、翻边,整形工序工艺数模设置规定

7.1 基本设置

1) 在三维造型中,翻边,整形区域需要用不同颜色与非成形区域加以区分。

2) 用镶块来翻边、整形的,须在翻边、整形部位给出分模线(压/托料块和翻边、整形模块的分界线),分模线须长出数模边界3mm。用压料块整形的不用给分模线。

3) 优先考虑向上成型,由压床气垫提供压料力。

7.2 工艺模口设置

1) 所有翻边整形都要给翻整模口,模口存放到#5层;

2) 工艺给出模口的,模具设计必须按工艺所给模口进行设计。

8、落料模工序工艺数模设置规定

8.1 基本设置

    落料工序需给出坯料线,坯料线为块料。(块料最大长度尺寸为1250mm,计算材料利用率时需考虑),排样图中要求设置首件、后序件轮廓线,并以坐标轴表示进距。

材料利用率={(产品面积*块料上冲出的产品个数)/(落料宽度*块料总长)}*100%

8.2 基本设置

 1)落料线应为连续曲线,曲线中没有拐角,没有重合线。

 2)排样搭边值参考下表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3)在保证搭边值的情况下,排样的坯料宽度、落料进距应保证为整数。

9、模具号的命名规则

9.1  一般模具号命名规则

    模具号由以下内容组成: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

举例:A19SE-8401111/C2.1/4

“A19”固定不变;“SE-8401111”为产品代号。“C2”是模具类别代号,表示拉延或成成形模。“1/4”是设计顺序号,表示该模具为零件四个工序中的第一个工序模具。

9.2  模具类型

C0

C1

C2

C3

C4

C6

冲裁

压弯

拉延

整形

冲裁+整形复合

合边

10、工序名称命名规则

    冲切翻整复合的单工位模具:先冲切再翻整最后分离(如:切边侧切边冲孔侧冲孔翻边侧翻边整形侧整形分离模),命名顺序不能变。

11、带料厚设计

1) 数模中需要体现制件料厚,如料厚向上偏置,#6层需放置制件实际上表面片体;

2) 工艺分模线(翻边分模线、凸模轮廓线)都要按照实际分模线给,需考虑料厚方向。

12、DL图信息

    制图状态需给出工序排布总图。(用文字及投影图的方式描述每个工序的工作内容,包括制件信息、工序名称、行程、成型力及特殊要求等。)详见输出工艺数模模板。

模具设计之滑块设计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