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轨导引小车RGV三维模型详细设计SolidWorks2017

RGV是Rail Guided Vehicle的英文缩写。RGV可用于各种高密度存储仓库。推车通道可以设计为任意长,以增加整个仓库的存储容量。而且在操作过程中,无需叉车驶入巷道,因此更加安全。使用叉车而不进入巷道,轿厢在巷道中快速行驶的优势提高了仓库的运营效率。
该设计公开了一种RGV,包括固定在RGV车身上的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具有驱动轮,驱动支架和动力装置,该驱动轮固定在动力装置上,该动力装置固定在该动力装置上。支架,将驱动支架固定在RGV小车的主体上,驱动轮与导轨平台接触,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旋转,驱动RGV小车在导轨平台上移动由旋转产生的摩擦驱动力。
上述RGV可以在进料点与装配站之间快速行驶,提高了RGV的利用率,减少了RGV的数量,节省了成本,同时不会产生噪声污染和油污污染。

参数:

  • 载重量:1000kg
  • 速度:160 m / min
  • 轨道材料:铝

导轨制导车辆由SolidWorks2017 3D软件绘制  。文件大小为128MB,包括3D + 2D。

有轨导引小车RGV三维模型详细设计SolidWorks2017插图有轨导引小车RGV三维模型详细设计SolidWorks2017插图1有轨导引小车RGV三维模型详细设计SolidWorks2017插图2有轨导引小车RGV三维模型详细设计SolidWorks2017插图3有轨导引小车RGV三维模型详细设计SolidWorks2017插图4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进入正题,还是先来看一下这个2.5代口罩机长什么样: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可以看到,跟原来那个口罩机相比,变化还是有点大的,整体上来说,这款口罩机综合了原来的优点,又借鉴了其他口罩机(比如上次说到的N95口罩机)的优点,占地面积变的更小,生产也更稳定。其中的很多机构很巧妙,值得我们好好学习,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正题,开始从头到尾把这款口罩机的原理和值得学习的机构分析一遍。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首先说一下,这款口罩机生产的是外耳带口罩(就是耳带是朝外的)。

 
→ 布料从原材料上料工序经过鼻梁条植入工序,将鼻梁条切断并植入口罩中,同时由超声波熔接机压出口罩纵向两侧压纹;
 
→ 然后再经过折景/分段工序,折出口罩上的三道褶皱,并由超声波熔接机压出口罩横向两侧压纹,同时将口罩分段截取;
 
→ 分段后的口罩进入分料工序,然后分给耳带熔接工序一和耳带熔接工序二;
 
→ 口罩经过耳带熔接工序,将耳带熔接在口罩上,然后输出到下料输送带。
 
以上是这款2.5代口罩机的整体工作顺序,下面咱们开始依次分析每个工序。

 

01原材料上料工序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可以看到,这款口罩机也有四个布料卷放置架,同样是可以做四层的一次性口罩,最右侧是鼻梁线放置架。
 
布料从布料卷出来后,经过各自的布料过辊,最后从布料支撑架出去进入下一工序;鼻梁线从放置架出来,经过线盘进入下一工序。

 

然后,还是来分析下这些机构:
 
1、布料卷放置架: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关于布料卷固定块:它的作用就是从布料卷中心孔两端插入,形成一个主体,再通过星形把手,把布料卷固定块固定在旋转轴上;
 
阻尼机构:关于阻尼机构的作用,前面的文章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啰嗦了,这个阻尼机构相比原来的,看起来简化了很多,不过原理还是一样的:固定座通过弹簧,把阻尼块压紧在旋转轴上,起到阻尼作用。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大家肯定也发现了,整个结构和之前那款口罩机的不一样了,少了布料卷左右位置调节机构,其实调节机构并没有少,只是和原来不一样了,下面咱们就来说说这个调节机构。
 
手轮+丝杆+丝杆固定座+丝杆螺母座+调节座+调节板+限位机构+轴承固定机构,这一套构成了布料卷的左右调节机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轴承固定机构处,仅看这个地方的话,调节板可以前后左右旋转,这时限位机构就起到了限制调节板左右旋转的作用,而下面的调节座又起到了限制调节板前后旋转的作用,这样调节板就被限制住了,会跟着调节座前后移动。
 
我猜测做这么复杂的原因是避免因为安装位置的不准确导致机构卡死。(只是个人猜测,如果有知道真实原因的,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看一下它的调节原理:
转动手轮,带动丝杆旋转 → 由于丝杆螺母座是固定的,所以丝杆会随着手轮的转动前进或后退 → 丝杆又带动调节座、调节板和轴承固定机构前进或后退 → 轴承固定座机构带动旋转轴前进或退后,从而达到调节布料卷左右位置的目的(注:轴承固定机构通过螺丝被固定在旋转轴上)
2、鼻梁线放置架
 
看过之前N95口罩机分析文章的,应该都知道这个机构已经分析过一次了,所以我就不再啰嗦一遍了,如果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公众号找一下关于N95口罩机分析的文章,里面有关于这个机构的详细分析。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3、布料支撑架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这个机构和原来不同的地方是多了一个布料调节板,我们可以看到调节板的两端是折起的钣金,布料就是从两侧折起的钣金内通过,所以它的作用是可以防止布料左右窜动。
好了,原材料上料工序就分析完了,下面进入下一工序。
02鼻梁条植入工序、折景/分段工序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先来了解一下两个工序的具体工作顺序和机构。
1、鼻梁条植入工序
 
说是鼻梁条植入工序,其实也包含了压出口罩纵向两侧纹路的工序,具体看下图: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工作顺序为:
 
→ 布料从对辊机构中间穿过,进入口罩上、下压板之间;同时,鼻梁线穿过导正/导直工位,进入鼻梁线牵引工位,最后由切断工位将鼻梁线按固定长度切断,和口罩一起进入压纹工位;
→ 再由牵引工位,牵引着口罩进入下一工序。
再来分析一下工序中的机构:
首先,对辊机构没什么可说的,就是两个滚筒,高度也是通过两侧的长圆孔进行手动调节。(这个机构没有N95口罩机的对辊机构调节方便)
1)导正/导直工位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这个机构的作用就是将鼻梁线导正、导直,鼻梁线经过4个导正轮和2个过线辊,从导直对辊中间穿过,进入后面的牵引工位。(注:导直对辊是无动力的)
再来看一下过线辊高度调节机构: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调节块安装在固定座上,可以看到调节螺丝和过线辊安装座是燕尾槽式配合,当拧动调节螺丝时,就可以带动过线辊安装座移动,达到调节过线辊高度的目的。

2)鼻梁线牵引工位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首先要知道,滑动座带动下面的滑动块调节机构、牵引轮滑动块和上牵引轮一起移动,关于滑动座的上下调节原理,其实在之前的网红口罩机上讲过一次,我就直接把那个复制过来了,原理都是一样的: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调节螺丝-1是中空型螺丝,调节螺丝-2和滑动块为螺纹配合,调节过程:调节螺丝-2锁在滑动块上,但注意不要锁紧;这时转动调节螺丝-1(注意保持调节螺丝-2不转动),就可以实现滑动块的上下运动,调整到合适位置后,锁紧调节螺丝-2就OK啦。
 
关于牵引轮滑动块调节的作用是:方便换鼻梁线时,将鼻梁线重新放入上、下牵引轮之间,然后来看一下牵引轮滑动块的调节原理:
 
扳动调节手柄,带动连接块1转动,连接块1又带动连接块2运动,从而使牵引轮滑动块和上牵引轮向上或向下,达到调节的目的。
 
注:上牵引轮为无动力轮;动力驱动的是下牵引轮,且为间歇驱动,关于动力的传递,后面有详细分析。
3)鼻梁线切断工位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从上图可以看到,口罩下压板两侧分别有布料预折钣金和折边钣金,布料经过预折钣金时,将布料两侧折成接近90°;再经过折边钣金时,将布料盖下来折成180°。

 
鼻梁线从入口进入到切断机构,旋转摆轮旋转一次,将鼻梁线按固定长度截断一次,联系前面的鼻梁线牵引工位,工作顺序就是这样的:
 
→ 鼻梁线牵引工位间歇旋转一次,就将鼻梁线往前带着走一段,前进停止后,旋转摆轮击打一次切刀,将鼻梁线切断。
→ 切断后的鼻梁线从放入管道进入折叠起来的布料中,然后一起进入后面的压纹工位。
在发布完N95口罩机的分析文章后,有人私信我,询问鼻梁线切断机构的详细分析,这次正好就用这款口罩机,分析一下切断机构的工作原理: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鼻梁线从过线槽进入,从出口处出来;切刀2弹针是插入弹针孔的;弹簧放置位里有一个弹簧,位于弹针下面;限位螺丝孔处有一颗限位螺丝,用来保证切刀2不会被弹出去。
 
然后再来看一下工作原理:
 
旋转摆轮击打切刀2撞块 → 切刀2往下,配合切刀1将鼻梁线切断,同时使弹针向下弯曲,压缩弹簧 → 当旋转摆轮不再击打撞块时,由于弹簧的弹力,将切刀2向上弹起,直到碰住限位螺丝后停止,恢复原位。
以上就是切断机构的原理,这几个工位就算是分析完了,继续再来分析压纹工位和布料牵引工位。
4)压纹工位
先来说说这两个工位的作用:
压纹工位:压出口罩纵向两侧的压纹;牵引工位:压住布料,为布料前进提供驱动力。
再来看一下详细图: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关于超声波振动子/焊接头,这里就不作解释了,感兴趣的可以到第一篇口罩机分析文章中看看;
然后说一下两个工位的调节机构:
调节螺杆内部是中空的,螺杆和导向轴是滑动配合;
 
首先通过调节块上的螺丝,调节好带座轴承的高度位置 → 然后转动手轮,将调节螺杆往下调整,但注意不要使调节螺杆顶住导向轴,这样就可以通过弹簧力压紧带座轴承。
 
牵引工位和压纹工位的调节机构原理一样,不同的是牵引工位下面没有调节块,弹簧是将上滚筒直接压紧在下滚筒上。

 

调节机构做成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使布料持续受到下压力。
 
 
2、折景/分段工序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1)预折景机构和折景机构这两个机构的作用,其实就是折出口罩上的褶皱,直接上实际生产的照片,看的更清楚点: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2)牵引工位、横向压纹工位、切断工位

这三个工位的调节机构在前面都说过了,所以这里就说一下它们的作用。
 
牵引工位:压住布料,为布料前进提供驱动力;横向压纹工位:压出口罩横向压纹;
切断工位:将口罩按照固定长度切断。
3)差速分离输送带
差速分离输送带的作用:因为前面口罩主体都是连续的,如果不把它们分开间隙,后面就没法分料,所以通过这个输送带时,利用速度差,就可以把前后口罩主体拉开间隙。
3、鼻梁条植入工序和折景/分段工序的动力传递
 
这两个工序的机构都分析完了,下面再来看看它们的动力传递。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可以看到,两个工序的动力都来自下面的电机+减速机,减速机的类型是蜗轮蜗杆式,下面是内部结构图:
 
改进型平面一拖二口罩机生产过程与原理讲解
然后看一下动力传递:
① 减速机将动力传递给切断工位下滚筒和两个牵引工位下滚筒;
② 切断工位下滚筒又通过齿轮配合,将动力传递给切断工位上滚筒;
③ 切断工位上滚筒轴上的两个链轮,将动力分别传递给横向压纹滚筒和纵向压纹滚筒;
④ 纵向压纹滚筒上的链轮,再将动力传递给驱动凸轮,驱动凸轮的动力用来驱动鼻梁条牵引工位;
⑤ 驱动凸轮轴上的齿轮又将动力传递给中间工位,中间工位上的链轮最后将动力传递给旋转摆轮工位。
以上就是两个工序的动力完整传递过程。再来看一下驱动凸轮带动鼻梁条牵引工位的工作原理:
 
驱动凸轮旋转,每次到凸轮面时,会将动力传递机构顶起接触到中间滚轮,这时驱动凸轮的动力就会传递给中间滚轮,中间滚轮轴上的齿轮又会将动力传递给鼻梁条牵引工位下滚筒;
 
而当凸轮面过去时,动力传递机构会下降,这时驱动凸轮和中间滚轮的动力传递就会断开,同时压板会下压,将中间滚轮刹住。
 
从上面的工作原理可以看出,最终鼻梁条牵引工位的下滚筒是间歇转动的,而鼻梁条也是相应一段一段的前进。
可能有的人会问,为什么要在驱动鼻梁条这个工位上整一个这么复杂的机构?
之所以做这么复杂,是为了增加一个“刹车功能”,而如果没有这个功能,驱动凸轮每驱动一次中间滚轮后,中间滚轮都会有一个惯性,而这个惯性会导致鼻梁条每次前进的长度都不一致,所以这个“刹车功能”的作用就是在驱动凸轮驱动后,让中间滚轮及时停下。

一拖二平面口罩机机械结构原理与生产工序讲解

近期口罩异常火爆,导致口罩数量严重紧缺。口罩机也倍受交注,现对口罩机生产工序图纸技术做一个简单分享,献给有需要的朋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口罩主体制作工序

1.1原材料上料工序

平面口罩机机械结构原理与生产工序讲解

1.2布料放置架

平面口罩机机械结构原理与生产工序讲解

2、口罩主体处理工序

平面口罩机机械结构原理与生产工序讲解

2、工序中的机构分析

2.1整个工序,除分离输送带部分,只有一个驱动电机,每个运动滚筒的动力都

来自这个电机,而中间动力的传递都是通过链轮链条、齿轮等传动机构。

平面口罩机机械结构原理与生产工序讲解

2.2 褶皱 鼻梁线切断工序

褶皱成形要注意 布料放置架与双刀旋切的水平校准问题,很容易产生 褶皱不在中心 进料跑偏等问题,工序中的鼻梁线的驱动,切断原理为滚切, 切断同时布料完成一侧的折边,具体看下图:

平面口罩机机械结构原理与生产工序讲解

平面口罩机机械结构原理与生产工序讲解

3、主体分料工序

平面口罩机机械结构原理与生产工序讲解

3.1、分料机构

因为前面的工序效率比较高,为了生产速度匹配,就用了一拖二的方式,而这个工序就是用来分配前道工序过来的口罩主体。

图中 3 个红色的是口罩主体,上一道工序会将口罩主体送入中间位置,然后由两侧的拨杆分别将口罩主体,依序的拨入左右两侧,推料气缸再将口罩主体推入输送带。

4、耳带熔接/折叠

因为耳带熔接/折叠工序-1 和-2 是一样的,所以这里就只分析一个。

平面口罩机机械结构原理与生产工序讲解

一、工作顺序

1、口罩主体从上一道工序,输送到入料处,跟随步进式输送线前进;

2、经过耳带熔接机构,将耳带熔接在口罩主体上;

3、经过耳带折叠机构,将耳带向内折叠;(这个机构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比外

耳式多的一道工序)

4、完成的口罩进入码垛机构,然后每码垛 10 个,放到下料输送带,再由人工取走。

二、机构分析

1、步进式输送线

其实输送线很普通,主要是想说一下它固定载具的方式:

平面口罩机机械结构原理与生产工序讲解

2、耳带熔接机构

平面口罩机机械结构原理与生产工序讲解

1)先说一下这个机构的具体动作顺序

输送线将口罩主体输送到口罩停止位

→ 耳带处理机构,将耳带放置在口罩两端 ;

→ 压紧机构下压 ;

→ 超声波熔接机工作,将耳带熔接在口罩上;

→完成。

2)还是惯例,说一下值得一说的机构

估计这一个机构,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耳带是怎么截取并放到口罩上的。先说

一下,口罩左右两侧的耳带处理机构是对称的,所以原理是一样的。

下面看详细的图:

平面口罩机机械结构原理与生产工序讲解

→ 耳带从上面的耳带卷下来后,从耳带出口出来;

→ 最右侧的笔形气缸驱动拉耳带夹子,夹住耳带出来;

→ 耳带两端夹子,夹住耳带;

→ 剪刀将耳带剪断,耳带两端夹子将耳带两端放置到位;

→ 执行熔接动作;

→ 重复以上动作。

以上就是耳带处理机构整个的动作流程,再来看一下耳带两端夹子的具体机构:

平面口罩机机械结构原理与生产工序讲解

旋转时,上下气缸提起;到位时,上下气缸下降。夹子旋转驱动气缸,通过驱动齿轮齿条机构,将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各代机型中这部分的结构略有不同,具体细节可以在公众号中下载图纸查看)。

备注:图中两个夹子只是展示了两个不同的状态,实际使用中是对称的。

再来看一下耳带剪刀、拉耳带夹子处的细节图:

平面口罩机机械结构原理与生产工序讲解

3、耳带折叠机构

平面口罩机机械结构原理与生产工序讲解

1)这个机构并不复杂,上面的图里基本都标注清楚了,所以就只说说动作顺序:

→ 口罩载具输送口罩,经过耳带导流板时,将耳带折起 90°(口罩下压轮的作

用是防止在导流时,口罩被带起来);

→ 到达位置后,下压气缸往下,压住口罩,然后耳带翻折气缸把耳带向前推到

口罩上,退回;

→ 熔接导柱下压,压住耳带和口罩主体的接触点,然后加热。

4、码垛机构

平面口罩机机械结构原理与生产工序讲解

1)机构动作顺序

→ 载具输送口罩到皮带线上,输送皮带线将口罩带到落料处;

→ 上方传感器有计数功能,每累计 10 个,下压气缸往下,将 10 个口罩压到下料输送带上,最后由人工将口罩取走。整个设备生产工序完成。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成大先编缩略图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成大先编

内容简介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共5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塑料制品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
图书特色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是在总结前四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四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权威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最新的标准、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成大先编插图《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成大先编插图1《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成大先编插图2《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成大先编插图3

 

《机械设计》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设计工程研究所吴宗泽主编缩略图

《机械设计》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设计工程研究所吴宗泽主编

《机械设计》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设计工程研究所主编,吴宗泽主编,面向21世纪教材,共550页,PDF格式。

本书除绪论外,内容分为3篇。第1篇为机械设计总论,主要介绍有关机械设计的共性知识和理论。第2篇为机械零部件工作能力设计,主要介绍通过失效分析,根据工作能力条件确定零部件主要参数的方法。第3篇为机械结构设计,介绍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概念与方法。
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在第2版中将轴的设计计算、滑动轴承、带传动和链传动都独立成章,将有关各种零部件润滑的内容集中到第19章,删减了有关箱体和导轨设计的内容。
本书附有一张光盘,主要用于帮助学生预习、复习和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

目录

绪论
思考题
第1篇 机械设计总论
第1章 机械设计概论
1.1 概述
1.1.1 机械设计的任务
1.1.2 机械设计的类型和典型步骤
1.1.3 机械创新设计
1.2 机械零部件设计
1.2.1 机械零部件设计的要求
1.2.2 机械零件的失效分析和计算准则
1.2.3 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
1.2.4 机械结构设计
1.3 机械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的选择原则
1.4 机械零件的标准化
1.5 机械设计技术的新发展
习题1
第2章 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
2.1 概述
2.1.1 疲劳失效的特点
2.1.2 变应力的种类
2.1.3 变应力的特征参数
2.2 疲劳强度的基本理论
2.2.1 疲劳曲线
2.2.2 疲劳极限应力图
2.3 影响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2.3.1 应力集中的影响
2.3.2 尺寸效应
2.3.3 表面状态的影响
2.4 稳定变应力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2.4.1 单向稳定变应力的安全系数
2.4.2 复合稳定变应力的安全系数
2.4.3 许用安全系数的选择
2.5 非稳定循环变应力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2.5.1 疲劳损伤累积理论
2.5.2 非稳定循环变应力疲劳强度计算
2.6 提高疲劳强度的主要措施
2.7 机械零件的接触疲劳强度
附录 疲劳强度计算资料
习题2
第3章 摩擦学设计
3.1 概述
3.2 摩擦
3.2.1 摩擦的类型
3.2.2 摩擦状态的判定
3.3 磨损
3.3.1 磨损的定义
3.3.2 磨损的过程
3.3.3 磨损的类型
3.3.4 提高摩擦副耐磨性的措施
3.4 润滑剂
3.4.1 润滑剂的类型
3.4.2 润滑剂的主要性能
3.4.3 润滑剂的添加剂
3.5 流体动压润滑原理——维雷诺方程
3.6 摩擦学设计应用简介
3.6.1 弹流润滑理论在高副设计中的应用
3.6.2 边界润滑或混合润滑在运动副设计中的应用
习题3
第2篇 机械零部件工作能力设计
第4章 传动总论及机械传动方案的设计
第5章 带传动
第6章 链传动
第7章 齿轮传动
第8章 蜗杆传动
第9章 螺旋传动
第10章 轴的设计计算
第11章 滚动轴承
第12章 滑动轴承
第13章 螺纹连接
第14章 弹簧
第3篇 机械结构设计
第15章 机械结构设计概论
第16章 轮及其与轴的连接
第17章 滚动轴承轴系结构设计
第18章 联轴器与离合器
第19章 润滑方式与密封装置
参考文献
各章专用参考文献

《机械设计》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设计工程研究所吴宗泽主编插图 《机械设计》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设计工程研究所吴宗泽主编插图1《机械设计》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设计工程研究所吴宗泽主编插图2《机械设计》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设计工程研究所吴宗泽主编插图3 《机械设计》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设计工程研究所吴宗泽主编插图4

《现代夹具设计手册》朱耀祥,浦林祥主编

本手册全面总结了我国半个世纪来的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制造业内设计制造各类夹具的丰富经验,绝大部分资料都通过生产实践的考验,包括从国外引进后消化、吸收和改进的内容,也包含作者以往亲历的研发项目的成果。
本手册内容主要包括:夹具总论;夹具功能部件的典型结构;夹具设计计算;专用夹具常用零件及其标准或规范;气动、液压、电力、电磁、真空夹具传动系统及其元件和夹具案例;机床专用夹具设计方法;机床专用夹具设计及典型图例;可调夹具和成组夹具;组合夹具,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用夹具;检验夹具;焊接夹具;计算机辅助夹具设计等。
本手册主要适用于各种机床夹具、焊接夹具、检验夹具等的设计、制作、使用人员,管理人员,相关专业在校师生。

第1章 夹具总论
1.1 夹具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1.1.1 夹具和机床附件
1.1.2 机床专用夹具催生了现代大批大量生产
1.1.3 夹具是现代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夹具的功能、组成和设计要求
1.2.1 夹具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1.2.2 夹具的各种功能
1.2.3 设计夹具的基本要求
1.3 夹具和机械零件的分类
1.3.1 夹具的各种分类方法
1.3.2 根据生产规模或品种和批量的分类最重要
1.3.3 机械零件和夹具分类编码系统
1.4 夹具系统的选择和技术经济指标
1.4.1 选择夹具系统的基本原则
1.4.2 选择夹具系统的步骤
1.4.3 常用夹具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
1.4.4 夹具设计制作成本的估算
1.4.5 使用专用夹具的简易经济分析
1.4.6 夹具系统的经济分析
1.5 现代夹具发展趋势
1.5.1 夹具柔性化
1.5.2 夹具自动化和智能化
1.5.3 计算机辅助夹具设计(CAD)
1.5.4 应对“寻位-加工”的挑战
1.5.5 结语
第2章 夹具功能部件的典型结构
2.1 定位装置典型结构
2.1.1 插销定位装置
2.1.2 V形块定位装置
2.1.3 齿轮齿形定位装置
2.1.4 其他特殊定位装置
2.2 定位支承装置典型结构
2.2.1 可调支承典型结构
2.2.2 辅助支承典型结构
2.3 夹紧装置典型结构
2.3.1 螺旋夹紧典型结构
2.3.2 快速螺旋夹紧典型结构
2.3.3 斜楔夹紧典型结构
2.3.4 偏心(凸轮)夹紧典型结构
2.3.5 端面凸轮夹紧典型结构
2.3.6 铰链夹紧典型结构
2.3.7 联动夹紧典型结构
2.3.8 可移动位置的典型夹紧结构
2.3.9 气(液)动自动夹紧装置典型结构
2.3.10 自动定心夹紧典型结构
2.3.11 肘节式快速夹紧装置
2.3.12 其他特种类型夹紧装置
2.4 分度装置典型结构
2.4.1 分度定位销
2.4.2 典型分度装置
2.4.3 精密分度装置
第3章夹具设计计算
3.1 定位尺寸的相关计算
3.1.1 V形块的计算
3.1.2 夹具上两定位销的尺寸及定位误差的计算
3.1.3 夹具上定位销的尺寸及定位误差的计算
3.1.4 定位销高度的计算
3.1.5 小锥度心轴尺寸的计算
3.1.6 带圆柱部分的锥度心轴尺寸的计算
3.1.7 压入配合光滑心轴尺寸的计算
3.1.8 滚柱心轴的尺寸及有关计算
3.1.9 齿轮按渐开线齿形定位时的计算
3.1.10 三圆弧自定心夹紧机构偏心圆弧尺寸的计算
3.1.11 钻斜孔钻模工艺基准孔中心至钻套孔轴线间的距离x的计算
3.1.12 弹簧夹头结构尺寸的计算
3.2 定位误差的计算
3.2.1 常见定位形式的定位精度计算
3.2.2 钻模的钻孔精度计算
3.2.3 用定位销定位的分度装置的分度概率精度
3.3 典型夹紧形式的夹紧力计算
3.3.1 计算时的计算系数
3.3.2 常见典型夹紧形式所需夹紧力的计算
3.4 典型夹紧机构的作用力计算
3.4.1 螺旋夹紧机构
3.4.2 圆偏心夹紧机构
3.4.3 复合圆偏心轮夹紧机构
3.4.4 端面凸轮夹紧机构
3.4.5 复合端面凸轮夹紧机构
3.4.6 斜锲夹紧机构
3.4.7 压板夹紧机构
3.4.8 切向夹紧机构
3.4.9 齿条滑柱钻模圆锥锁紧机构
3.4.10 铰链杠杆增力机构
3.4.11 离心式夹紧机构
3.4.12 楔槽式夹紧机构
3.4.13 复合气(液)动夹紧机构
3.5 自定心夹紧机构的相关计算
3.5.1 碗形弹簧片定心夹具的设计计算
3.5.2 碟形弹簧片定心夹具的设计计算
3.5.3 V形弹性夹盘定心夹具的设计计算
3.5.4 弹性薄壁膜片卡盘的设计计算
3.5.5 薄壁波纹套定心夹具的设计与计算
3.5.6 自定心夹紧装置的定心精度
3.5.7 液性塑料薄壁套筒夹具的设计与计算
3.6 端齿分度盘的相关计算
3.6.1 直齿端齿分度盘的结构及其参数的确定
3.6.2 端齿分度盘的锁紧力计算
3.6.3 YX-DZ系列直齿端齿盘的规格、主要尺寸及精度
3.6.4 差动端齿分度装置的设计与计算
3.7 夹具夹紧误差的估算
3.8 多轴传动头的齿轮系几何尺寸计算
3.8.1 外啮合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3.8.2 外啮合高变位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3.8.3 外啮合标准斜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3.8.4 外啮合高变位斜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3.8.5 内啮合高变位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3.8.6 内齿直齿圆柱齿轮测量尺寸的计算
3.9 典型加工方法切削力的计算
3.9.1 车削力的计算
3.9.2 钻削力的计算
3.9.3 铣削力的计算
第4章 专用夹具常用零部件及其标准或规范
4.1 概述
4.2 夹具常用紧固件与连接件国家标准索引
4.2.1 螺栓
4.2.2 螺柱
4.2.3 螺钉
4.2.4 螺母
4.2.5 垫圈
4.2.6 销
4.2.7 挡圈
4.2.8 键
4.3 定位件
4.3.1 定位销及定位插销
4.3.2 定位轴
4.3.3 键
4.3.4 V形块及挡块
4.3.5 定位器
4.4 支承件
4.4.1 标准支承件
4.4.2 非标准支承件
4.4.3 辅助支承
4.5 夹紧件
4.5.1 压块、压板
4.5.2 偏心轮
4.5.3 支座、支柱
4.5.4 夹具专用螺钉和螺栓
4.5.5 夹具专用螺母
4.5.6 夹具专用垫圈
4.6 导向件
4.6.1 钻套
4.6.2 其他导向件
4.7 对刀块及塞尺
4.7.1 对刀块
4.7.2 塞尺
4.8 操作件
4.8.1 夹具常用操作件
4.8.2 其他操作件
4.9 与夹具相关的机床附件
4.9.1 顶尖
4.9.2 卡夹件
4.9.3 拨盘、花盘及过渡盘
4.9.4 活铁爪
4.9.5 角铁
4.10 其他件
4.10.1 圆柱螺旋压缩弹簧
4.10.2 圆柱螺旋拉伸弹簧
4.10.3 弹簧用螺钉
4.10.4 弹簧用吊环螺钉
4.10.5 切向夹紧套
4.10.6 焊接环首螺钉
4.10.7 带锁紧槽圆螺母
4.10.8 带扳手孔圆螺母
4.10.9 堵片
4.10.10 螺塞
4.10.11 锁口
4.11 夹具体
4.11.1 夹具体的毛坯种类及基本要求
4.11.2 夹具体座耳尺寸
4.11.3 夹具体的排屑结构
4.11.4 夹具体的标准毛坯和零件
4.11.5 标准毛坯件和零件组合的夹具体图例
4.11.6 夹具体结构的正误分析
4.12 机床夹具零部件标准件应用图例
4.12.1 定位件及辅助支承应用图例
4.12.2 夹紧件应用图例
4.12.3 导向件应用图例
4.12.4 其他零部件应用图例
4.13 夹具元件公差配合的选择及机床夹具零部件通用技术条件
4.13.1 夹具中常用元件间的配合及公差
4.13.2 常用夹具元件的配合图例
4.13.3 机床夹具零件及部件通用技术条件
第5章 气动、液压、电力、电磁、真空夹具传动系统及其元件和夹具图例
5.1 夹具夹紧动力源概述
5.1.1 手动夹紧和动力夹紧
5.1.2 动力夹紧的各种动力源
5.2 气动夹具
5.2.1 气动夹具优缺点和应用场合
5.2.2 气源和气压系统
5.2.3 气压传动夹紧系统的设计计算及其元件
5.2.4 气动夹具应用图例
5.3 液压夹具和液压夹紧的动力源
5.3.1 夹具用液压系统的特点
5.3.2 基本液压夹紧系统、结构及其元件
5.3.3 液压夹具常用典型液压回路
5.3.4 夹具液压夹紧系统的相关计算
5.3.5 液压夹具用液压缸结构和尺寸
5.3.6 液压夹紧的各种动力源
5.3.7 液压夹紧机构和液压夹具应用示例
5.4 电力传动夹具
5.4.1 电力传动夹紧装置
5.4.2 偏心式电动卡盘
5.4.3 电磁铁夹紧装置
5.5 电磁夹具及其应用
5.5.1 电磁夹具工作原理
5.5.2 各种电磁吸盘结构形式和设计要点
5.5.3 强力电磁夹具
5.5.4 电磁无心夹具
5.6 真空夹具及其应用
5.6.1 真空系统工作原理及夹紧力计算
5.6.2 真空发生装置
5.6.3 真空夹具及典型结构
5.6.4 真空夹具的设计要点
第6章 机床专用夹具设计方法
6.1 机床专用夹具设计步骤
6.2 设计前期准备
6.2.1 信息资料收集与研究
6.2.2 加工精度和工艺性分析
6.2.3 切削力、夹紧力综合平衡计算
6.3 夹具结构方案选择
6.3.1 定位原则及方案选择
6.3.2 辅助支承方式选择
6.3.3 对刀与引导方式选择
6.3.4 夹紧原则及方案选择
6.3.5 其他组成部分结构形式选择
6.4 夹具总装配图绘制
6.4.1 总体结构确定
6.4.2 定位元件结构绘制
6.4.3 辅助支承结构绘制
6.4.4 对刀与引导装置结构绘制
6.4.5 夹紧元件结构绘制
6.4.6 夹具体结构绘制
6.4.7 其他部分结构绘制
6.4.8 夹具总图标注和技术条件给定
6.4.9 夹具设计普遍应注意的问题
6.4.10 夹具总装配图绘制示例
6.5 夹具零件图绘制
6.5.1 零件结构确定
6.5.2 材料选择与工艺性分析
6.5.3 技术要求确定
6.5.4 工艺孔在夹具设计中的应用
6.6 夹具设计与制造中的信息处理
第7章 机床专用夹具设计及典型图例
7.1 车床专用夹具
7.1.1 车床专用夹具的主要类型
7.1.2 车床夹具设计要则
7.1.3 车床(圆磨床)夹具的技术要求
7.1.4 车床(圆磨床)夹具的磨损极限
7.1.5 车床专用夹具典型图例
7.1.6 车床通用可调夹具典型图例
7.2 钻床、镗床专用夹具
7.2.1 钻床、镗床专用夹具的主要类型
7.2.2 钻床夹具(钻模)设计要则
7.2.3 镗床夹具设计要则
7.2.4 钻床(镗床)夹具的技术要求
7.2.5 钻床(镗床)夹具的磨损极限
7.2.6 钻模通用部件
7.2.7 钻床专用夹具(钻模)典型图例
7.2.8 钻床通用可调夹具典型图例
7.2.9 钻床多轴头
7.2.10 镗床专用夹具典型图例
7.3 铣床专用夹具
7.3.1 铣床专用夹具的主要类型
7.3.2 铣床专用夹具设计要则
7.3.3 铣床夹具的技术要求
7.3.4 铣床夹具的磨损极限
7.3.5 铣床专用夹具典型图例
7.3.6 铣床通用可调夹具典型图例
7.4 拉床专用夹具
7.4.1 拉床专用夹具主要类型
7.4.2 拉床专用夹具设计要则
7.4.3 拉床专用夹具典型图例
7.5 齿轮机床专用夹具
7.5.1 齿轮机床专用夹具主要类型
7.5.2 齿轮机床专用夹具设计要则
7.5.3 齿轮机床专用夹具技术要求
7.5.4 齿轮机床专用夹具典型图例
7.6 磨床专用夹具
7.6.1 圆磨床专用夹具
7.6.2 平面磨床专用夹具
7.7 组合机床及其自动线专用夹具
7.7.1 概述
7.7.2 组合机床及其自动线夹具设计要则
7.7.3 定位、夹紧及刀具导向的结构
7.7.4 组合机床及其自动线专用夹具典型图例
7.8 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夹具
7.8.1 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夹具设计要则
7.8.2 数控机床与加工中心夹具典型图例
第8章 可调夹具和成组夹具
8.1 概述
8.1.1 可调夹具和成组夹具的定义和分类
8.1.2 可调夹具和成组夹具的结构特点及适用场合
8.1.3 可调夹具和成组夹具的标识方法
8.1.4 可调夹具和成组夹具的应用效果
8.2 成组夹具的设计与应用
8.2.1 成组夹具的设计依据、原则、程序和附加说明
8.2.2 成组夹具的应用与管理
8.3 可调夹具示例
8.3.1 回转体类零件用可调夹具示例
8.3.2 非回转体类零件用可调夹具示例
8.4 成组夹具示例
8.4.1 回转体零件用成组夹具示例
8.4.2 非回转体零件用成组夹具
……
第9章 组合夹具,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用夹具
第10章 检验夹具
第11章 焊接夹具
第12章 计算机辅助夹具设计(CAFD)

《现代夹具设计手册》朱耀祥,浦林祥主编插图 《现代夹具设计手册》朱耀祥,浦林祥主编插图1 《现代夹具设计手册》朱耀祥,浦林祥主编插图2 《现代夹具设计手册》朱耀祥,浦林祥主编插图3

全自动N95口罩机三维图图纸模型

N95全自动面膜制作机型号,包括自动送料系统、折叠成型系统、超声波热封系统。整机性能稳定,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提供一套完整的模型图纸、支持程序、信息等,用于设计、装配、调试、优化、定制化。

全自动N95口罩机三维图图纸模型插图
全自动N95口罩机三维图图纸模型插图1
全自动N95口罩机三维图图纸模型插图2
全自动N95口罩机三维图图纸模型插图3
全自动N95口罩机三维图图纸模型插图4
千分尺测量实用技巧,你知道多少?

机械结构设计与规范

机械设备和零部件的设计过程,涉及材料学、表面处理、加工方法、力学、可靠性、振动噪声、动力学、静力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第一章:标准件设计准则
1.1 优选器件准则
1.2 标准件种类最少准则
1.3 非标件慎用准则
1.4 相同装配相同标准件准则
1.5 腐蚀环境材料同质准则
1.6 外部螺钉特征一致准则
1.7 明显差异或完全相同准则
第二章:薄板件设计准则
2.1 薄板翻边准则
2.2 薄板零件禁攻丝准则
2.3 薄板件判定标准
2.4 形状简单准则
2.5 节省材料准则
2.6 足够强度刚度准则
2.7 避免粘刀准则
2.8 弯曲棱边垂直切割面准则
2.9平缓弯曲准则
2.10 避免小圆形卷边准则
2.11 槽孔边不弯曲准则
2.12 复杂结构组合制造准则
2.13 避免直线贯通准则
2.14 压槽连通排列准则
2.15 空间压槽准则
2.16 局部松弛准则
第三章:防腐蚀设计准则
3.1 避免大面积叠焊准则
3.2 避免间隙腐蚀准则
3.3 避免局部微观腐蚀环境准则
3.4 防止流体通道淤积原则
3.5 避免大温度和浓度梯度差准则
3.6 防止高速流体准则
3.7 腐蚀裕度准则
3.8 最小比表面积准则
3.9 便利后继措施准则
3.10 良好力学状态准则
第四章:公差设计准则
4.1 关键配合尺寸的加工要求明确准则
4.2 同一道工序准则
4.3 减少刚体转动位移准则
4.4 避免双重配合准则
4.5 最小公称尺寸准则
4.6 避免累积误差准则
4.7 形状简单准则
4.8 最小尺寸数量准则
4.9 采用弹性元件准则
4.10采用调节元件准则
第五章:焊接件设计准则
5.1几何连续性原则
5.2避免焊缝重叠
5.3焊缝根部优先受压
5.4避免铆接式结构
5.5避免尖角
5.6便于焊接前后的处理操作和检测准则
5.7对接焊缝强度大及动载荷设计准则
5.8焊接区柔性准则
5.9最少的焊接
5.10材料的可焊性,碳钢中的碳含量
5.11前处理、后处理工艺
5.12焊缝受载形式利于焊接工艺准则
第六章:可靠性设计准则
6.1冗余法则
6.2零流准则
6.3可靠的工作原理准则
6.4裕度准则
6.5安全阀准则
6.6简单准则
第七章:力学原理设计准则
7.1强度计算和试验准则
7.2均匀受载准则
7.3力流路径最短准则
7.4减低缺口效应准则
7.5变形协调准则
7.6等强度准则
7.7附加力自平衡准则
7.8空心截面准则
7.9受扭截面凸形封闭准则
7.10最佳着力点准则
7.11受冲击载荷结构柔性准则
7.12避免长压杆失稳准则
7.13热变形自由准则
第八章:便于切削设计准则
8.1便于退刀准则
8.2最小加工量准则
8.3可靠夹紧准则
8.4一次夹紧成形准则
8.5便利切削准则
8.6减少缺口效应准则
8.7避免斜面开孔准则
8.8贯通空优先准则
8.9孔周边条件相近准则
第九章:热应力设计准则
9.1问题点明确准则
9.2知识点明确准则
9.3减法结构准则
9.4加法结构准则
9.5方向调节原则
9.6消除温度差准则
9.7自由膨胀准则
9.8柔性准则
第十章:塑胶件设计准则
10.1零件配合无变形过应力准则
10.2避免翘曲准则
10.3细长筋受拉准则
10.4避免内切准则
10.5避免尖锐棱角准则
10.6铸塑构件避免局部材料堆积
10.7避免局部表面倒塌准则
10.8避免公差精度准则
10.9非各向同性准则
10.10粘合面剪切力原则
10.11螺栓带衬板准则
10.12最小壁厚准则
10.13避免局部材料堆积准则
第十一章:系统要求设计准则
11.1结构布局重心居中准则
11.2兼顾产品系列准则
11.3销售价格和预期成本;
11.4年度、月度批量;
11.5销售卖点预设计准则;
11.6配套人员技能与公司薪酬匹配准则
11.7同类产品缺陷清晰准则
11.8用户环境明确准则
11.9隐含环境条件明确准则
11.10环境条件变化率明确准则
11.11环境材料匹配准则
11.12非传动机构优先准则
11.13复杂结构功能分解准则
11.14功能合并准则
11.15等强度准则
11.16裸露边角倒角准则
11.17设计公差与加工公差能力匹配准则
11.18系统接地安全设计准则
11.19整机包装要求
11.20整机运输要求
11.21整机安装要求
11.22配件的现场配套准则
11.23整机的维修级别定义准则
11.24维修工具、维修设备明确准则
11.25量化指标考核准则
11.26部件的维修级别准则
11.27建立企业优选器件清单
11.28接口规格一致准则
11.29接口规格不一致准则
11.30螺纹螺母同材质准则
第十二章:运动部件设计准则
12.1可活动部件预防准则
12.2运动部件防护和标识准则
12.3运动部件磨损储存腐蚀SFC分析准则
12.4磨损后的运动部件安全设计准则
12.5最大活动范围受控准则
12.6运动部件装配专用工装夹具准则
第十三章:轴支撑设计准则
13.1轴向静定准则
13.2固定轴承轴向能双向受力准则
13.3固定轴承四面定位准则
13.4松弛轴承至少一圈定位准则
13.5受变载轴承圈固定准则
13.6可分离轴承的配合固定准则
13.7可分离轴承的调隙准则
13.8便利安装拆装准则
13.9滚动轴承滑动轴承不混用准则
13.10保障轴向定位可靠准则
13.11过渡配合准则
13.12避免双重配合准则
第十四章:铸件设计准则
14.1最小壁厚准则
14.2筋长方向柔性准则
14.3避免局部材料堆积准则
14.4良好的受力状态准则
14.5便利模具制作准则
14.6脱模方便准则
14.7流动畅通准则
14.8便于排气准则
14.9清除表皮方便准则
14.10便于切削加工准则
第十五章:便于装配设计准则
15.1预留装配活动空间准则
15.2防呆设计
15.3一道工序只操作一个活动零件准则
15.4装配累积误差受控准则
15.5密封圈装配过程光滑过渡准则
15.6清洗烘干排液便利准则
15.7加工过程表面要求
15.8标准工具准则
15.9便于运送的原则
15.10便于方位识别的准则
第十六章:工艺设计准则
16.1 螺钉的扭矩扭力要求
16.2 内孔后处理准则
16.3 重要安装面受保护准则
16.4 精密零件包装强化要求准则
16.5 模具件外观判定
16.6 工装辅助装配设计准则
16.7 加螺纹胶防松措施
16.8 易掉细小物件固定准则
16.9 可更换件方便拆装准则
16.10 开关防误操作准则
16.11重零部件组装中先支撑准则
16.12相近组件中明显区分部件准则
16.13磁环导线固定准则
16.14无用接插件脚热熔胶热封准则
16.15走线孔内护线套准则
16.16光源处无漏光遮光准则
16.17两插件之间最短距离
16.18其它
第十七章:线材和接插件设计准则
17.1线材型号定义对称准则
17.2线材接插件插拔强度准则
17.3线材有物料编号版本控制准则
17.4PCB板接插件差异化准则
17.5插头插座锁定准则
17.6插拔无阻碍准则
17.7走线无干扰准则
第十八章:整机外观设计准则
18.1手压外壳检测方法
18.2无锐边和毛刺准则
18.3操作运输无脱落准则
18.4外壳开口设计准则
数不清的飞机,密密麻麻的都停在这里

硬件电路可靠性设计及案例分析

在硬件电路的可靠性设计中,以下8个关键点至关重要。对每个关键点,基于具体的工程实例,加以详细分析。

  1. 关键点1:质量与可靠性的区别
  2. 关键点2:产品寿命与产品个体故障之间的关系
  3. 关键点3:硬件产品研发中不可忽略的法则
  4. 关键点4:硬件电路设计中提高可靠性的两个主要方法
  5. 关键点5:板内电路测试、系统测试、可靠性测试,三者间的关系
  6. 关键点6:关注温度变化引起的电路特性改变,掌握其变化规律
  7. 关键点7:判断是否可能出现潜在故障,最关键的判决依据
  8. 关键点8:稳态和瞬态冲击对电路应力的影响及其差别,以及如何从datasheet中提取这类要求
  9. 总结:针对可靠性,电路设计需要特别关注的关键点是什么?

 第二章 电路元器件选型和应用中的可靠性

  1. 钽电容、铝电解电容、陶瓷电容,选型与应用中的可靠性问题,各类电容在哪些场合应避免使用,及案例分析
  2. 电感、磁珠,应用中的可靠性问题,及案例分析
  3. 共模电感(共模扼流圈)选型时的考虑因素与实例
  4. 二极管、肖特基二极管、三极管、MOSFET,选型与应用中的可靠性问题,及案例分析
  5. 晶体、晶振,应用中的可靠性问题,及案例分析
  6. 保险管应用中的可靠性问题,保险管选型与计算实例
  7. 光耦等隔离元器件应用中的可靠性问题,及从可靠性出发的参数计算方法
  8. 缓冲器(buffer)在可靠性设计中的应用与实例
  9. I2C电路常见的可靠性问题与对策,及工程实例
  10. 电路上拉、下拉电阻的阻值计算与可靠性问题,及工程实例
  11. 复位电路常见的可靠性问题与案例分析
  12. 元器件参数值的偏差引起的可靠性问题,及计算实例
  13. 同一物料编码下多个元器件的验证,及故障案例分析

第三章 芯片应用中的可靠性

  1. 芯片容易受到的两种损伤(ESD和EOS)及机理分析、工程实例解析
  2. 芯片信号接口受到的过冲及分析,工程案例解析
  3. 芯片的驱动能力及相关的可靠性问题,驱动能力计算方法与实例
  4. 是否需要采用扩频时钟,及其可靠性分析与案例解析
  5. DDRx SDRAM应用中的可靠性问题与案例
  6. Flash存储器应用中的可靠性问题与案例
  7. 芯片型号导致的问题与案例分析、规避策略
  8. 读懂芯片手册—学会寻找datasheet提出的对设计的要求
  9. 芯片升级换代可能产生的可靠性问题,案例分析
  10. 高温、低温等极限环境对芯片的压力分析、案例解析
  11. 信号抖动对芯片接收端工作的可靠性影响、调试方法与案例分析

第四章 元器件、芯片的降额设计与实例分析

  1. 当前企业里降额设计的工作模式
  2. 降额设计的两个误区与分析
  3. 降额的原理与分析
  4. 降额标准与企事业单位制定本单位降额标准的方式
  5. 工程设计中,关于降额的几个问题与分析
  6. 元器件参数降额—电阻降额计算与分析实例
  7. 元器件参数降额—电容降额计算与分析实例
  8. 元器件参数降额—MOSFET降额计算与分析实例
  9. 元器件参数降额—芯片降额计算与分析实例
  10. 元器件参数降额—有些时候额定值不够,需要升额

第五章 时钟、滤波、监测等电路设计中的可靠性

  1. 时钟电路设计的可靠性

时钟电路9个潜在的可靠性问题与案例分析

时钟电路的PCB设计要点与案例分析

  1. 时序设计的可靠性问题与案例分析
  2. 滤波电路设计的可靠性

滤波电路7个潜在的可靠性问题与案例分析

滤波电路设计中,最难解决的两个问题及其对可靠性的影响、解决对策

滤波电路PCB设计与潜在的可靠性问题、案例分析

  1. 监测电路设计的可靠性

硬件电路设计中常用的监测方法、5个关键监测环节、工程设计实例分析

监测电路的可靠性问题与案例分析

第六章 电路设计中与“热”相关的可靠性

  1. 热是如何影响电子产品的可靠性的?分析、计算与案例解析
  2. 在电子设计中,如何控制“热”的影响—10个要点与案例分析
  3. 电路可靠性设计中关于“热”的误区—7个误区与案例分析
  4. 元器件连续工作和断续工作,对寿命的影响

第七章 电路保护、防护等设计中的可靠性

  1. 防反插设计中潜在的可靠性问题—结合实例分析
  2. 上电冲击存在的可靠性问题与案例分析
  3. I/O口的可靠性隐患—5种I/O口冲击方式,案例解析与规避策略
  4. 主备冗余提高可靠性—几种主备冗余的设计方法与实例
  5. 多电路板通过连接器互连的设计中,潜在的可靠性问题与解决方法
  6. 如何在过流保护电路的设计上提高可靠性,问题、策略与案例
  7. 如何在防护电路的设计上提高可靠性,常见问题、规避方法与案例解析
  8. 防护电路中TVS管应用的可靠性要点与应用实例
  9. 钳位二极管应用中的可靠性问题,案例分析
  10. 低功耗设计中的可靠性隐患

第八章 电源电路设计中的可靠性

  1. 选择电源模块还是选择电源芯片自己搭建电源电路—这两种方案各自的优势及潜在的问题、案例分析
  2. 采用集中式一级电源还是分布式两级电源,各自的优缺点
  3. 电源电路最容易导致可靠性问题的几个环节—分析与案例
  4. LDO电源容易产生的几个可靠性问题,及案例分析
  5. 开关电源设计的六个可靠性问题—原理分析、实例波形、解决方法与工程策略
  6. 提高电源电路可靠性的16个设计要点与案例分析

第九章 PCB设计、抗干扰设计中的可靠性

  1. 表层走线还是内层走线,各自的优缺点,什么场合应优选表层走线,什么场合应优选内层走线,实例分析
  2. 如何规避表层走线对EMI的贡献—方法与实例
  3. 对PCB表层,在什么场合需要铺地铜箔?什么场合不应该铺地铜箔?该操作可能存在的潜在的可靠性问题
  4. 什么情况下应该做阻抗控制的电路板—实例分析
  5. 电源和地的噪声对比
  6. PCB设计中降低电源噪声和干扰的策略
  7. 对PCB设计中信号环路的理解—环路对干扰和EMI的影响,环路形成的方式,哪种环路允许在PCB上存在且是有益的,各种情况的案例分析
  8. PCB上,时钟走线的处理方式与潜在的可靠性问题,及案例分析
  9. 在PCB设计中,如何隔离地铜箔上的干扰
  10. 在PCB设计中,容易忽略的、工厂工艺限制导致的可靠性问题与案例分析
  11. PCB设计中,与可靠性有关的几个要点与设计实例
  12. 电路设计中,针对PCB生产和焊接、组装,可靠性设计的要点与实例分析
  13. 如何控制并检查每次改板时PCB的具体改动,方法与实例
  14. 接地和抗干扰、可靠性的关系、误区,7个综合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
  15. 如何配置FPGA管脚,以提高抗干扰性能与可靠性—设计实例与设计经验

第十章 FMEA与硬件电路的可靠性

  1. 解析FMEA
  2. FMEA与可靠性的关系
  3. FMEA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什么问题
  4. FMEA在业内开展的现状
  5. FMEA相关的标准与分析
  6. FMEA计划制定的10个步骤及各步骤的要点与实例分析
  7. FMEA测试计划书—实例解析、要点分析、测试方法
  8. 在产品研发周期中,FMEA开始的时间点

第十一章 软硬件协同工作与可靠性

在很多场合,电子产品可靠性的提升,若能借助于软件,则能省时省力,且效果更好。

因此硬件研发工程师需对软件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如何与软件部门协调,借助软件的实现,提高电子产品可靠性的方法。

《机械结构合理设计图册》李希诚、李弦泊编著

实例解决机械设计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如设计带来的加工问题等!本图册是根据1984年9月高等学校工程机械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编写的。
本图册内容按”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教学要求以工程起重机、单斗液压挖掘机和铲土运输机械为主作介绍、适当列入压路机、混凝土搅拌机、桩工机械和路面机械的内容。本图册以上述机械的结构图为主,包括各机种不同类型的总图、主要部件图和少量典型零件图、还列入了主要机种的典型液压系统图·其目的是列也各种机种的不同形式和构造,供设计时作总体及主要部件的方案比较和选择为了突出结构、节省篇幅,只在部分装配图中完整地标注尺寸、件号、标栏、技术要求及技术性能。本图册采用了国家新规范和新标准。

《机械结构合理设计图册》李希诚、李弦泊编著插图 《机械结构合理设计图册》李希诚、李弦泊编著插图1 《机械结构合理设计图册》李希诚、李弦泊编著插图2

《机械设计计算》汪琪、李钧编著

这本书主要的内容是关于机械设计计算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总共包括十二章: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 螺旋传动, 带传动,齿轮传动, 蜗杆传动, 链传动,滑动轴承,轴,联轴器与离台器,弹簧和机械零件现代的设计方法。

《机械设计计算》汪琪、李钧编著插图 《机械设计计算》汪琪、李钧编著插图1 《机械设计计算》汪琪、李钧编著插图2 《机械设计计算》汪琪、李钧编著插图3

高等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二卷)美乔治桑多尔主编

这本书主要包括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高等就有设计,书中的材料主要来源于作者的教学,科研与咨询实践,同时也是作者的同事们的贡献和已发表的论文,作者代表了机构设计方面,他们以共同为35个以上的公司在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方面提供了咨询服务。这本书体现了在运动学,动力学和动态弹性动力学方面的分析与综合的一般方法研究中所达到的最新成就。这些研究从桑多尔博士在哥伦比亚大学论文开始的,并且在以后接连发表的100多多篇论文中继续作者的目的是提供一个一部教科书,该书要适合使用计算机,易于教学,也有很多例题。
本书是美国大学的机构学教材。本教材与机构学其他教材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首先,本书系统地论述了机构学中的几个高深课题,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这部书体现了在运动学动力学和动态弹性力学方面的分析与综合一班方法研究中所得到的最高曾经在平面机构综合轨迹曲率理论和动力了得高深客厅坐着在传统机构学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意和深度。先来近年来美国机构学教学科研的成果和经验。

高等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二卷)美乔治桑多尔主编插图 高等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二卷)美乔治桑多尔主编插图1 高等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二卷)美乔治桑多尔主编插图2 高等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二卷)美乔治桑多尔主编插图3 高等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二卷)美乔治桑多尔主编插图4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吴宗泽,罗圣国主编

本书是根据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可供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程。及其课程设计师使用书中包括机械设计常用标准和规范,课程设计指导书参考图题目等几个部分,本书力求精选内容。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
本书是高等工科院校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进行课程设计而编写的。在编写的,我们尽量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清泉内容及时更新,启发引导,利于教学。参与本书编写的主要有清华大学吴宗泽如顺丰等,本书是由北京航空航大学。黄少岩副教授担任主审在并且过程中车门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许多专家帮助和支持。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吴宗泽,罗圣国主编插图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吴宗泽,罗圣国主编插图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吴宗泽,罗圣国主编插图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吴宗泽,罗圣国主编插图3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吴宗泽,罗圣国主编插图4

《机械制图手册(含液压)》(清晰版PDF)梁德本、叶玉驹编

本书全面阐述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有关标准及其应用,综合了零件的标准要素、常用标准件和标准部件,以及极限与配合、形状与位置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项主要基础标准,并介绍了ISO和国外几个主要工业国家的机械制图标准,可供阅读国外机械图样时参考。 本书内容以机械图为主,除正投影图外,对轴测图和各种简图也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对厂房建筑图有关标准作了简要叙述。此外还介绍了有关图样管理方面的知识。在作图方法上,包括理论画法、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 本书是在1996年第2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修订中力求全部采用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 本书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制和标准化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绘、描图人员和工人学习使用。也可用作高、中等工科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作者:         叶玉驹 主编;梁德本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11054252
年代:         不详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10页
字数:         978千字

目录:
第一章 技术制图与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基本规定

1.1 图纸幅面和格式

1.2 比例

1.3 字体

1.4 图线

1.5 剖面符号

附录

第二章 图样画法

2.1 视图

2.2 剖视图

2.3 剖面图

2.4 规定画法及简化画法

2.5 装配图中的一些画法

2.6 第三角投影法简介

第三章 尺寸注法

3.1 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定

3.2 常见零件结构要素的尺寸注法

3.3 合理标注零件尺寸的要点

第四章 零件图及常见零件结构

4.1 零件表达的要点

4.2 几种典型零件的表达举例

4.3 常见的零件合理结构

第五章 表面粗糙度

5.1 术语介绍

5.2 表面粗糙度的符号

5.3 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标注

5.4 新国际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Ra、Rz的数值与旧国际表面光洁度等级的对照

5.5 确定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Ra的参考因素

第六章 公差与配合

6.1 术语介绍

6.2 公差与配合在图样中的标注

6.3 基准制、公差及配合的选择

附表

第七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

7.1 有关术语简介

7.2 形位公差的符号

7.3 形位公差符号的标注

7.4 形位公差等级的选用

7.5 图样上未注之形位公差值及其表示法

附表

第八章 装配图及常见装配结构

8.1 装配图的表示方法

8.2 装配图上的尺寸

8.3 装配图上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

8.4 装配工艺结构

8.5 密封结构

8.6 润滑结构

8.7 螺纹连接的防松结构

8.8 锁紧结构

8.9 定位和限位结构

8.10 轴上零件的连接和固定

第九章 螺纹及螺纹紧固件

9.1 螺纹的规定画法

9.2 螺纹的规定标注

9.3 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的比例画法

9.4 螺纹紧固件连接的简化画法

9.5 常用螺纹紧固件的简化规定标记

附表

第十章 键、花键、销、挡圈、弹簧

10.1 键

10.2 花键

10.3 销

10.4 挡圈

10.5 弹簧

第十一章 传动轮

11.1 圆柱齿轮

11.2 锥齿轮

11.3 圆柱蜗杆、蜗轮

11.4 V带轮

11.5 链轮

11.6 齿轮的轮体结构

11.7 传动轮的工作图内容

第十二章 轴承

12.1 滚动轴承

12.2 滑动轴承

12.3 油杯

第十三章 焊缝的标注

13.1 焊缝符号

13.2 标注焊缝符号的指引线

13.3 焊缝符号标注方法示例

13.4 焊缝尺寸符号及其标注

13.5 焊接方法代号及其标注

13.6 焊缝的简化标注

13.7 焊接结构图图例

第十四章 几何作图

14.1 几何图形的作图

14.2 几何曲线的作图

第十五章 空间曲线与曲面

15.1 空间曲线概述

15.2 等导程圆柱螺旋线

15.3 变导程圆柱螺旋线

15.4 圆锥螺旋线

15.5 球面螺旋线

15.6 弧面螺旋线

15.7 空间三次抛物线段

15.8 曲面概述

15.9 曲面的分类

15.10 二次曲面的表达式

15.11 可展曲面(单曲面)

15.12 不可展直纹曲面(扭曲面)

15.13 定母线曲纹面

15.14 变母线曲纹面

15.15 圆柱螺旋面

15.16 用母面形成曲面

15.17 用几何变换形成曲面(在曲面设计中的应用)

15.18 曲面中的作图问题

15.19 曲面零件的图示举例

第十六章 交线、过渡线

16.1 常见曲面交线的投影性质

16.2 交线投影作图的基本方法

16.3 交线的其他作图方法

16.4 交线的简化画法

16.5 过渡线画法

第十七章 展开图画法

17.1 可展表面展开的一些实例

17.2 不可展曲面近似展开的一些实例

第十八章 零件上倾斜表面和倾斜零件的画法

18.1 零件上单斜平面(投影面垂直面)的画法

18.2 零件上双斜平面(一般位置平面)的画法

18.3 双斜平面的视图标注及尺寸注法

18.4 单向倾斜回转体的画法

18.5 单向倾斜零件的作图实例

18.6 双向倾斜回转体的画法

18.7 零件上双向倾斜部分的作图实例

第十九章 轴测投影图

19.1 轴测投景常用术语及正轴测投影的基本公式

19.2 三种标准轴测图的一般规定

19.3 平行于坐标面的圆的轴测投影

19.4 不平行于坐标面的圆的正轴测投影

19.5 画机件轴测图的基本方法

19.6 轴测剖视图的画法

19.7 轴测图中交线的画法

19.8 轴测图中过渡线的画法

19.9 螺纹的轴测图画法

19.10 齿轮的轴测图画法

19.11 圆柱螺旋弹簧的轴测图画法

19.12 部件的轴测图画法

19.13 对轴测图的选择

19.14 轴测图中的尺寸标注

19.15 轴测图的黑白润饰

19.16 机构运动简图的轴测图画法

19.17 管路系统轴测图的画法

19.18 用图解法建立非标准轴测系的方法

第二十章 简图图形符号

20.1 机构运动图形符号

20.2 液压气动图形示例

20.3 管路系统简图

第二十一章 厂房建筑图及工艺设备平面布置图

21.1 房屋建筑图的图示形式

21.2 房屋建筑图的有关规定

21.3 建筑总平面图

21.4 建筑施工图

21.5 区划布置图

21.6 工艺设备平面布置图

第二十二章 机械制图国外标准简介

22.1 图纸幅面及格式

22.2 比例

22.3 图线

22.4 剖面符号

22.5 图样画法

22.6 尺寸注法

22.7 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22.8 螺纹的画法

22.9 齿轮的画法

22.10 外国标准代号及名称

第二十三章 机械设计图样管理

23.1 产品及其组成部分的名词、术语

23.2 图样分类

23.3 产品工作图样的基本要求

23.4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的格式

23.5 设计图样的审签制度

23.6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的编号方法

23.7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的更改办法

23.8 图样复制技术简介

23.9 设计文件的保管

附录

附录一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附录二 常用单位的换算

附录三 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

附录四 几何体的计算公式

附录五 常用材料

《机械制图手册(含液压)》(清晰版PDF)梁德本、叶玉驹编插图《机械制图手册(含液压)》(清晰版PDF)梁德本、叶玉驹编插图1《机械制图手册(含液压)》(清晰版PDF)梁德本、叶玉驹编插图2《机械制图手册(含液压)》(清晰版PDF)梁德本、叶玉驹编插图3《机械制图手册(含液压)》(清晰版PDF)梁德本、叶玉驹编插图4《机械制图手册(含液压)》(清晰版PDF)梁德本、叶玉驹编插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