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集成商为何不赚钱,看机器人产业该如何赚钱

从系统集成商为何不赚钱,看机器人产业该如何赚钱

一听到机器人行业,很多外行人会觉得这是一个能和IT、金融相提并论的新兴高薪行业。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各种关于收购、财报、融资、上市的事情层不出穷,每个月都能冒出几家机器人公司,前扑后继,颇有一种谁坐上了机器人行业的“早班车”,谁就半只脚迈上了人生巅峰之感。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从系统集成商为何不赚钱,看机器人产业该如何赚钱

机器人行业难道真如大家所说的那般高大上吗?

开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分析下工业机器人行业到底赚不赚钱?

| 机器人产业爆发的时代正加速到来

从大环境来看,根据IFR全球机器人发展报告,2017年全球机器人销量增长30%,达到381335台,创第五个销售高峰。在2018年全球机器人销量增长10%,达到约415700台。这一总体趋势主要归因于亚洲地区市场的增速度。

从系统集成商为何不赚钱,看机器人产业该如何赚钱

2018年全球机器人销量报告 (数据来源 IFR)

从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来看,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据统计,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持高速增长,销量达13.8万台,2018年将超过15万台,市场规模将达到62.3亿美元。

因此从大环境来看,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迈入高速发展期。

行业内谁的“日子”最好过?

首先只有拥有成熟核心技术的本体厂商才是能掌握行业利润主动权的人。

工业机器人本体厂商,单算本体这一块业务其实就属于“暴利”,归根究底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核心技术,拥有自制关键性零部件,从而掌握市场主动权,形成利润中心。

这点我们从主流机器人厂商核心零部件自制情况以及2017年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份额数据表中就能一目了然。

从系统集成商为何不赚钱,看机器人产业该如何赚钱

国外主流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自制情况 ( 数据来源:互联网整理)

从系统集成商为何不赚钱,看机器人产业该如何赚钱

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本体企业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

2017年国内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份额首次下降,市场份额下降至不到27%,同比降低六个百分点,遭遇五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国产工业机器人以前刚起步的时候,有少数卖本体的企业应该是有盈利的,他们投机取巧去依靠抄跟改,挑外型,改结构,降成本,大批量低成本出货来获得短暂盈利。

然后呢?通过时间证明了一切,稳定性问题频频爆发,各种售后维护找上门,最后还是把赚的又还回去了。曾有某知名国产机器人品牌负责人说过:国产机器人本来是赚钱的,做的人多了,就不赚钱了!

最后,国产机器人不稳定这个锅就只能大家一起背了!

未来的本体市场竞争将越来越大,价格越发透明,赚钱也就变得越来越难。在今天,大家其实都已经意识到了低价根本就不是国产机器人的出路,但为何低价战略却依然存在?这点值得所有国内行业人反思!

其次,机器人行业内有些人说做机器人集成应用做得好是可以赚钱的!这话似乎有些以偏概全了。目前在国内的机器人企业中,有百分之八九十以上都是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而不是机器人本体企业。

从系统集成商为何不赚钱,看机器人产业该如何赚钱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分布图(610家)【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其中国内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数量占据中国机器人企业数量90%以上,因系统集成的壁垒相对较低,所以与上下游议价能力较弱,毛利水平也不高,但其市场规模要远远大于本体市场。

国内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绝大多数厂商的年产值并不高,企业中营收规模超过1亿元的不超过100家,绝大部分企业系统集成业务营收不超过3000万元。其中,营收规模超过3亿元的“大企业”也主要集中于汽车四大工艺领域。

整个行业其实只有这部分龙头集成商企业才能真正赚到钱。

集成商数量近年虽正在增长,但成气候的少之又少,可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很多小规模的集成商将被市场无情的淘汰或被“大鱼”吞并。

| 为什么有些机器人企业“不赚钱”?

1、对于本体厂商而言,研发和生产成本“太高”。

工业机器人是一个综合性非常高的学科。想要在行业内有立足之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算法、仿真、设计、验证、测试等等一系列研发突破。而制造业从来都是重资产行业,研发设备都比较贵,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很难有所突破。

抄?当然可以,也是所有行业技术突破的必经之路,但想要掌握核心技术,老老实实把坑都填平了才是长期战略。

生产成本这一点更多地是针对国产机器人。因为机器人里有核心三大件,电机、减速机、控制系统,这三样占了机器人本体的大部分成本。

从系统集成商为何不赚钱,看机器人产业该如何赚钱

工业机器人主要成本构成 工业机器人主要成本构成(数据来源:互联网整理)

伺服系统约占24%;减速器系统约占36%;控制系统约占12%;机械本体约占22%;其他外设约占6%。核心零部件三大件占工业机器人成本大头,约72%左右。

从系统集成商为何不赚钱,看机器人产业该如何赚钱

核心部件进口,国产变化 (数据来源:伙伴产业研究院)

关键基础部件中,减速器控制器在国内大部分知名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均已实现自主生产,但和国际水平仍有差距;而另两个关键基础部件伺服电机和减速器,国产可用的资源非常少,仍大量依赖进口。

试想有可能零部件厂家给到大客户的最低价格已经逼近你的成本价了,这样一来,国产机器人根本没法玩。

所以只要进口品牌一降价,国产品牌就会被逼上梁山。在2018年越来越多的国产机器人品牌选用纯国产零部件配置以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竞争力。

2、对于大部分系统集成商而言,这个行业就是夹缝中求生存。

受限于非标自动化产业的产能、货期、付款、服务,以及产品一致性、稳定性等因素的桎梏,能够在国内真正突出重围的系统集成商寥寥无几。

国内集成商两极分化太过严重。

大项目意味着高风险,高技术,同时也附加高利润,小型集成商不敢接也没能力接。

而小项目虽意味着低风险,技术要求少,可竞争者多,最后厮杀下来的利润根本无法给企业本身造血。

因此大部分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深陷于事多、利薄的产业窘境,面对上游本体商和设备商,无法获得他们过多的专业资源和技术支持,同时也要面对自己本身项目周期过长,资金风险较大,付款条件严苛,人力资源不足等因素,行业痛点频频的状态下夹缝求生存!

| 既然难赚钱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做?

1、资本追逐。

很多人以为做机器人可以赚钱,或者根本只是想靠机器人这个名头圈钱。

根据互联网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9月末,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投融资规模60.3亿元,其中涉及兼并购案例12起,融资案例52起。相较于2017年,2018年工业机器人投融资规模有所减小,主要系大额的兼并购案例较少,资本市场逐渐趋于理性,倾向于寻找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2、机器换人大势所趋。

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考虑是用机器便宜还是用人便宜。

未来工业机器人价格还在持续下降,制造业员工薪资则上升趋势不改,预计这种趋势仍将继续,剪刀差会越来越大,机器换人动力会越来越强。

到2020年,我国绝大数省份的制造业从业者的时薪将超过 25 元/小时,江苏、浙江、广东将超过 35 元/小时,北京与上海将超过 40 元/小时。

考虑到机器人效率更高,一个机器人可以替代多个人,所以单从成本的角度来看,目前机器人的成本未必比人工成本高。但预计未来大概率机器人成本将继续下降,而人工成本将继续上升。

| 机器人产业到底如何才能“赚钱”

1、对于本体商而言技术上认认真真做“好”机器人。

虽然我国自主品牌机器人在高端应用领域竞争能力较小,但是随着国产工业机器人应用行业在继续扩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渗透率越来越高,我国在一些关键技术突破与多元化应用取得积极进展。

只有攻克了减速机、伺服控制、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才能逐渐显现。

2、对于集成商而言摸透行业应用工艺。

系统集成项目是非标准化的,每个项目都不一样,不能100%复制,因此比较难上规模。但是只要熟悉下游行业相关行业工艺,进行机器人的二次开发,完成重新编程、布放等工作。

真正做到“吃透”两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心态要稳。

别看现在机器人一片大好,实际已风起云涌,国外厂商大批入局,国内厂商恶性竞争,政策变化,资本暴雷,这其中有波峰必有波谷,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谁都无法独善其身。

越社交,越合作,越不挣钱

越社交,越合作,越不挣钱插图

如果说自己工作这几年,学到的一条最颠覆自我认知的话,应该就是:

“没事别经常连接资源,别动不动就谈合作,资源越多、合作越多的人,不会更成功,往往会加速失败。”

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做个人,都一样。

企业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低估现有业务的增长潜力,高估新兴业务的增长前景。

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很多企业最后的灭亡,往往并不是因为自有业务不行了,而更多情况是,自有业务做得不错,于是就膨胀了,觉得自己好牛逼,然后就把大笔资金和资源投入到自己根本不熟悉、但看似前景不错的新业务上。

最后结果往往是,原有业务因为关注度不够,业务量减弱了;而新业务因为根本不熟,花了大精力去研究,最后发现还是个坑。

两边业务都挣不了钱了,于是加速了企业的衰败。

如果当初不是盲目扩张,而是把自己原有熟悉的业务做精做强的话,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都会更长。

所以呀,很多企业都是作死的。

这个观点很多人会反对,说不对呀,很多大公司都是多元化经营的,你看阿里巴巴,先做淘宝,后做天猫,后来蚂蚁金服等等,人家多元化做得很好呀。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也是很多创业者说服自己业务多元化的理由。

但是,同样是多元化,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

阿里巴巴的多元化,是建立在一个核心业务基础上,就是以电商为主干,因为做电商,所以需要解决买方和卖方平台问题、支付安全问题、物流问题等等。

淘宝、天猫、支付宝、花呗、菜鸟物流等这些分支业务,本质上都是建立在以电商为主干的业务链上的,形成一个树状模式,网络协同,自成闭环,整体增强了电商竞争力。

而咱们更多创业者或企业家的多元业务呢,彼此业务之间是没啥关系的,做不到协同效应,反而分散了精力和资金,最后越做越差。

为啥我有这个深刻的领悟呢,我自己创业这两年,也是经常掉进这种盲目扩张的坑。

哎呀,说出来都是一把辛酸泪,不说了。

我现在特别希望自己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和牛逼,再思考自己的第二曲线。

所以,我真心对那些创业者说:不要随便扩张新业务,而更多的是,想想自己原有的业务,是不是做扎实做透了。

那些天天忙着连接资源的人,一般都混得不怎么样。

再往大一点说,做企业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本质上是一样的。

你身边一定有这么一类人,每天都和不同的人吃饭,晚上参加各种形式的沙龙或酒局,周末忙碌奔赴在各种论坛的路上,张口闭口就是:

“我和他们公司的XXX特别熟。我帮你对接一下资源。”

“这个公司的XXX是我好朋友,改天我拉上你们一起吃饭谈合作。”

这类人看似很牛逼,但是你问他自己的核心业务是什么,做到了行业什么水平,往往答不上来,实际上呢,他们在业内往往也没啥名气。

为什么呢?

很简单,因为他把大量本来应该精进专业的时间精力,放在各种社交场合了。

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判,你的时间放在哪里,你就是别人眼中什么样的人。

所以你会发现,真正牛逼的人,都有两个共同特点。

第一,他们不是不社交,他们只是不“滥交”。

哪些社交真正有用,哪些社交没有价值,他们心里清楚得很。

过度社交的人,都是自己没什么货的人。

第二,他们不随便和别人合作,哪怕别人来主动找他们合作。

当别人说自己有很好的资源,应该相互赋能、共同“赚钱”时,这些牛人,往往会微微一笑,说:谢谢你的好意,咱们做朋友就好,就不合作了吧。

那些天天忙着连接资源的人,一般都混得不怎么样。不信你看看你身边那些“party animal”(社交狂人)的样子,一定会同意我的话。

2019年,希望大家都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的手艺,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

不要膨胀,不要盲目扩张,不要觉得自己很牛逼,不要随便和别人合作,不要当交际花。

记住上面这段话,2019保平安。

创业做互联网,一个月净赚30万,他做到了

创业做互联网,一个月净赚30万,他做到了

何永亮出生于驻马店市泌阳县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2005年的高考,他选择了法律专业,但最终被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方向专业录取。“学费每年9800元,几乎是父母辛辛苦苦种地一年的收入。”何永亮说,当父母咬着牙为他凑齐了第一年的学费和部分生活费后,他暗下决心,接下去3年的学费要自己挣。

做旅行社校园代理,卖字典、收音机、电话卡……何永亮做过很多兼职,但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直到大一暑假,何永亮进入河南一家网络公司,成为一名网站建设、推广的业务员,开始通过电话营销、陌生拜访等方式去接触各类企业。

创业做互联网,一个月净赚30万,他做到了

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何永亮开始真正爱上了自己所学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方向专业。从大二开始,何永亮扎进书堆,开始投入到学习网站开发与管理等网络方面的课程,计划利用投资少、风险小的互联网创业。“全国有4300万中小企业,只有50%的企业设有自己的网站,而在这50%的企业当中又有50%不懂得网络营销,这中间蕴含着多么大的商机啊。”

“当时巩义有5000多家中小企业,许多企业虽然建了网站,但设计简单、链接稀少,这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大二下学期,何永亮与以前所在网络公司业务经理阿牛合作,来到巩义市开公司,做网站建设、推广和网络营销培训。

创业做互联网,一个月净赚30万,他做到了

可想要创业,必须有启动资金,钱从哪里来?何永亮想起了以前的客户韩经理。何永亮为韩经理的企业网站免费做优化推广,提升了该企业网站的搜索排名,订单一下子增加好多,一个月后,纯利润净增30万元。看到效益的韩经理,立即拿出15万元,让何永亮和阿牛在巩义市租了一层楼,配备了教室、多媒体室等,招聘了业务员、客服人员、技术人员。

创业做互联网,一个月净赚30万,他做到了

2007年下半年,何永亮开始为一家标牌厂做网络营销。何永亮花200多元买了网站的空间和域名,开始优化企业网站,在网上开展宣传销售,“我们不用一个业务员,也不花一分钱”。通过网站优化,何永亮的网站在各大搜索引擎的排名始终保持在前,在各大门户网站里面也能检索到他的企业信息。“大部分业务都是在网上谈成的,QQ聊天是我们的另一项主要工作,与客户聊天,推销产品,比打电话的成本低,效果好。”

标牌厂的业务量慢慢地增加,而且逐步建立了两个分厂,客户也有中国移动、宇通集团等。一年营收超过上百万元。

创业需要持久力:5种方法助你坚持下去

创业需要持久力:5种方法助你坚持下去

导语:创业需要时间,但你肯定会有一段因为发展慢而沮丧,或因为疲劳而想放弃的阶段。这里有5种方法来提醒你自己建立全局观念,不要太过容易就放弃。

创业需要持久力:5种方法助你坚持下去

先认清一个事实:你为自己设下的每个重要目标,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实现它。    不过,我也可以保证这个现象一定会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你会为事情没能进展更快而沮丧。你会感到疲乏而最终筋疲力尽地想要放弃。然而,慌乱并不能带来任何帮助。在困难时期保持积极性的确很难,你甚至会有想要退出的想法,但是如果你能耐下心来,你的坚持不懈会看到回报。

 

我用以下5种方法来提醒自己有全局观念,同时不要太过容易就放弃。

 

    1.制订一张实际可行的时间表。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实际可行”。如果你没将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步骤,以及期望实现目标的时间落实到笔头上,那么按照计划行事将会变得困难。与此同时,记得要保有灵活性,要知道因落后于预订计划而产生的自身愧疚感,是没用任何实际作用的。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总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一波三折。经常回头看看你的时间表,并根据需要随时对它进行更新。

 

    2.与志趣相投的人呆在一起。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闲暇时光,花些时间与那些有着积极人生观的人相处,将会是一件非常鼓舞人心的事。远离那些自甘认输和通常都持消极态度的人,因为他们的态度将不可避免地对你产生影响。与家人、朋友聊聊你的志向同样很有帮助。那些与你志趣相投的人将会很想与你就兴趣的共同点展开讨论,他们或许可以给你带来具有建设性的观点。

 

3.永远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在我处理大订单的过程中,有几本书使我重获灵感。大卫·施瓦兹(David Schwartz)的《大思想的神奇》(The Magic of Thinking Big)就是其中之一。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实体书中,阅读那些来自成功人士的建议,都可以激发你的热情。与此同时,让自己进行适当的休息,或让自己沉浸在另一个话题中来帮助减轻思想交流的疲乏感,都是不错的选择。你每迈出一步都要从各个角度进行考虑,这点非常重要。(还有,不要关注鸡毛蒜皮的小事!)

 

    4.为自己挤出时间。关心你自己。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来为自己充电。当我不堪重负并感到挫败的时候,远离那些困扰我的事情同样也很有帮助。当我头脑清醒时,我在制定解决方案并着手对事情进行处理的时候会更有效率。如果你只是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实现自己的目标上的话,那么你将不会享受这段创业旅程。实际上,在整个过程中,有很多可以享受的胜利。如果你被野心消磨殆尽,那么你将错过对生活的享受。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体验生活的方法。

 

    5.设定不止一个目标。我自己对实施这条建议感到困难,但是我知道它是有益的。在你生活的其它领域也设置一些目标去实现,例如健身或是健康管理,这将会使你保持愉悦的心情并带给你足够的信心。你可以将你打算去做的事情逐一实现,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你手头还有别的事情要忙,对工作成功的追求就不会让你感觉压力特别的大。并且你在其它领域如何实现目标中得到的收获,也将会告诉你如何直击职业目标的核心。请将这些牢记在脑海,别忘了为自己进行庆贺!

创业者最容易被忽视的5个初创规则

创业者最容易被忽视的5个初创规则插图

建议1:做大不如盈利

对于进入一个新市场的初创者,扩张的确非常重要,但是对于那些进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市场的创业者,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你完全不需要费力的想要扩张。与其不断浪费成本,小企业可以先着重盈利,从小的盈利开始逐渐扩张成为中、大型企业。

建议2:竞争不如合作

多年以来,打压竞争对手成为了这些小企业的生存方式。但是,换一种方式,也许你可以同你的伙伴们合作,联合其他小企业去对抗大企业的打压。例如,一个咖啡店可以与周边的婚礼蛋糕店合作。

建议3:从模仿开始

好的创业者往往会在周边找一个模范,然后研究这个模范公司是如何盈利的。例如,他们是如何打入市场的,如何规避风险的,以及如何复制并最终将自己做成功的。这些好的例子,如果一个公司可以掌握他们的模式,都会使初创公司不断成长并获得成功。

建议4:产品第一、数据第二

由于初创公司生存为第一要务,因此很多公司也将注意力放在了数据上面。这些财政数据的确重要,但是他们不应该成为公司忽略产品的理由。对于初创公司来说,产品是公司的品牌和形象,往往对于一个公司未来可以走多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议5:不以IPO为最终目的

很多企业以IPO为最终目的,觉得只要公司上市便可以万事大吉。但是,就如一辆好车,不仅需要速度,更需要持久的耐力。公司的持久力也是如此,一个初创公司在设立目标时,往往应该向更长远考虑,如何长期生存,而非之后找一个可以依赖的“退路”。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精彩是人创造出来的,集装箱也能活出它的精彩,下面看看这设计师如何创造集装箱的精彩吧。我们知道托查尔是德黑兰的一个休闲圣地,设计师对集装箱进行改造,如何把它变成比豪华住宅还要要时尚的住宅 。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用集装箱来设计住宅
简简单单的一个小房子,有时是你向往的生活

简简单单的一个小房子,有时是你向往的生活

极简住宅。房子的基本形状比较典型——有着人字形屋顶的干净体块。房子的尺寸和比例与周围的旧农舍相关。干净、抽象的传统体块用当代的表皮包裹,覆盖了所有的窗户和凉廊,创建出无个性特点、无窗户的外立面。通过线条形式表现的表皮是抽象的——包括南、北立面和一层木质百叶窗的水平线条,以及屋顶金属的垂直条纹。北面的凉廊和南面作为遮蔽,保护家庭避免外人直视房子,但同时拥有周围景色的视野。百叶窗的开放或关闭决定于天气和居住者的心情。

简简单单的一个小房子,有时是你向往的生活
简简单单的一个小房子,有时是你向往的生活
简简单单的一个小房子,有时是你向往的生活
简简单单的一个小房子,有时是你向往的生活

房子的建造来源于生态、经济的材料,这些基本不需要维护。房子由预制的木框架建造,这些框架在基地提前组装。屋顶和立面由很少需要维护的锌板、金属和木板组成。

一人经济兴起 其中蕴含着哪些创业方式

一人经济兴起 其中蕴含着哪些创业方式

当下社会在逐渐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慢慢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存方式,更倾向于自由的生活模式。单身、独居等人群比例不断增加,这其中很多人选择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

而在这“一个人”的背后,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好生意。甚至催生了一个新的经济现象,那就是“一人经济”。

一人经济兴起 其中蕴含着哪些创业方式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单身人口数量数达到了2亿,这一庞大的群体所带来的将是巨大的消费潜力。脉脉数据研究院发现,有57.69%的孤独人群表示,会为了排解孤独而消费。

日本某经济学家在《一个人的经济:成熟市场也有大金矿》提出,“一个人的经济”即一人独自消费和体验,除了狭义的单身消费,还包括一个人独立消费的行为。有一部分人更偏爱“一人式”的消费体验。

一个人并不是凑合,相反更注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面对这一群体特有的消费观念的转变,一些嗅觉敏锐的企业迅速占领行业先机,提供了“一人式”的消费体验和服务。如,有商家推出了一人食餐厅,各种迷你家电,外卖小火锅,短租公寓等等,来满足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

一人经济兴起 其中蕴含着哪些创业方式
2019年已经到来,创业者在一人经济领域还能挖掘什么商机

新零售

据数据分析公司尼尔森发布2018年第二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新零售门店的消费者单身人群比例为33%,高于传统渠道的17%。

零售行业直面终端消费者,对于消费者习惯变化最为敏感。传统的消费模式模式需要把一群人聚集在同一个空间消费,比如咖啡厅、健身房。现在,这些需求可以在小区楼下或者办公室就拦截下来。如:橙汁机、自动咖啡机、迷你KTV、智能货柜等。

宠物经济

一个人的生活,撸狗和吸猫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慰藉。

《2017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宠物市场规模达到1340亿元,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85亿元。而年轻人的审美、对健康关注、体验重视完全不同,因此催生包括宠物食品、医疗、线下体验等多种需求。

智能家居

一个人住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是忘记拿钥匙,就是着急上班家里的灯忘记关。而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实现对家居设备的智能化和移动控制,帮单身独居人士解决了很多麻烦。

像智能音箱可以被用户随时唤醒,控制家居设备的同时还能播放音乐、查询菜谱、讲笑话等,解决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陪伴的功能。智能锁具有受到外力触碰实时向主人手机发出报警信号的警示功能,保障独居人士的家居安全性。此外,智能插座、智能烤箱等都是“单身狗”的福音。

知识付费

现在知识付费正走向垂直化和细分化,迎合特定群体的知识付费项目将会更受市场的青睐。

如,对于单身独居的男性来说,其兴趣点在与健身、科技和音乐等方面。而女性则在护肤、时尚潮流和健身等领域有更多的需求,当然,在这些领域之下,小众的细分类目则更有吸引力。

其实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其相应的市场潜力,就看你能不能透析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入手,把握好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