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给头条的互动百科曾经也是一个百度死对头

收购的事情已经尘埃落定了,我们再来聊聊互动百科这家公司。

创始人潘海东大概没想到,在 2010 年的“三问李彦宏”与 2017 年撞上
3·15晚会第一枪后,迎来生涯第三次高光时刻的互动百科已经不再姓潘了。

做生意讲究个落袋为安。从合作到收购,字节跳动只花了四个月时间。 今年 4 月,互动百科宣布与今日头条达成长期战略合作;8 月 14
日,字节跳动便通过北京量子跃动科技有限公司持股 22.22%,成为其最大股东;再在 8 月 27 日通过 8 月 9
日才注册的北京互动极致科技有限公司,收购了其剩余 77.78% 的股份。

尽管字节跳动早已进入“买买买”节奏,但收购互动百科仍被外界赋予了战略意义。

据晚点 LatePost 报道,张一鸣此前便内部讲话表示:“如果没有搜索场景的拓展和优质内容,头条的增长空间可能只剩 4000 万
DAU”。而后“头条搜索”上线,形态也从站内变成了全网搜索。 2

018 年底知乎启动 F
轮融资后,字节跳动尚在竞争者之列。但因张一鸣不愿进一步抬高价码,知乎选择完成由快手领投、百度跟投,腾讯和今日资本等原有投资方继续跟投的 4.34
亿美元融资。

显然,互动百科承担了补足张一鸣口中“优质内容”的其中一块拼图。

互动百科能为字节跳动“突围”带来助力有待观察,这次我们单独聊聊作为一款“化石级”产品,互动百科是如何几乎未在大众层面走向普及,却得以熬到今天的。

卖给头条的互动百科曾经也是一个百度死对头插图
互动百科也曾试图与百度百科看齐,将自己定义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

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提法也曾成立。相较于 2008 年才正式上线的百度百科而言,上线于 2005 年 11 月的互动百科的确一度占据先发优势。

互动百科亦是风口的产物。世纪之初,C2C (Copy To China)模式大行其道。比如,UGC 视频先驱 YouTube
有一帮以土豆为首的“门徒”,门户鼻祖雅虎则催生了后来的四大门户。

维基百科当时在全球范围的成功,则让彼时的中国创业者们看到了 WiKi 模式的潜力。

需要分清的是,WiKi
并不等于维基百科。前者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系统,在国内一度被翻译为“维客”,本质上是“一个人和一群人的斗争”,而后者(Wikipedia)则是前者的产品落地。

任何人都能修改网页,但修改成功的同时,其他该页面的制作者也会收到通知。一旦被鉴定为恶意修改,参与者便能通过 WiKi 系统的版本控制(Version
Control),及时找回之前的正确版本。

相较单向的信息传递,WiKi 产品作为 UGC 的早期形态,通过调动用户群体智慧实现了低成本、快速高效生产内容,由此很大程度上弥补了 Web2.0
早期互联网优质内容的缺失。

WiKi 的特性,决定了其在落地时与面向 C 端的百科类产品更为契合。2004
年前后,国内先后诞生了走综合路线的网络天书、维库、互动维客(后更名为互动百科),与垂直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 ALLWIKI、天下维客等百科产品。

不过,当时的创业者们更多是古典互联网精神的推崇者,深受维基百科“开放、自由、中立”的感召主动“C2C”的同时,并对将商业化并没有足够的积极性。

比如,维库的创始人鲍鸣浩在 2006 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

“我一开始做 Wiki 是作为爱好,Wiki
代表了互联网新的技术发展的一个潮流,而且从文化上来讲,它是最能表现互联网的开放,共享,还有自由的文化的一种方式。”

而创办国内第一个中文维客网站“网络天书”的叶群峰,则一直将“公益性”放在首位:

“假如一个站点维持生存问题不是太大,就像我们网络天书一样,这种站点,完全是凭一些创业者或者是创业团队的爱好来维持的话,毕竟维护费用也不高,大家都可以撑下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将 WiKi 当做一门生意,在当时几乎找不见对手。

卖给头条的互动百科曾经也是一个百度死对头插图1
创立互动百科以前,潘海东并不算是一个 WiKi 的拥趸。

2002
年以前的波士顿大学博士期间,潘海东开始频繁参与中美民间交流活动,接触了大量互联网从业者后,并最终将互联网作为职业方向。一开始,他本打算做本地搜索,但国内外
WiKi 项目创业的火热改变了他的想法。 很长一段时间里,互动百科是唯一有专业商业运行团队,并进行商业化探索的 WiKi 创业公司。

这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潘海东的专业影响,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因为学的很多是运筹管理,运筹学方面的事情,这个我想也是对以后创业的过程当中,有很好的帮助。因为系统工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怎么在人力、财力、物力各个方面达到一个很好的均衡,把结果做到最优化,最后你的企业产出最好成本最低,这个在思想方面给了很多的指导。”

相较于同行们“用爱发电”,潘海东一早便开始可寻求资本助力与商业化。

在上文那次同行 2006 年 3 月的采访后不过半年,互动百科便宣布完成由德丰杰领投的 300 万美元融资。互动百科对外 PR
中称其为“5分钟说服DFJ投资”。

上线不久后,互动百科便引入了 YELLOWIKI 和自行研发的 HDwiki 开启商业化。前者是一项类似于
58同城的分类信息;后者则是面向中小站长开源中文维基建站系统。

一边是先行商业化的互动百科,一边是手握 PC 互联网时代流量入口的百度百科,早期技术爱好者们的“用爱发电”很快便无力支撑。

网络天书于 2007 年 10 月 7 日正式停更,其主办的中文维客年会再也没能办出第二届,而苟延残喘的多年的维库,也在坚持到 2010 年 2 月 25
日后再也无法打开。

某种意义上说,独立百科产品时代已经就此落幕。

卖给头条的互动百科曾经也是一个百度死对头插图2
早在 2006 年 8 月的首届中文维客年会上,维库创始人鲍鸣浩已经对彼时国内的 WiKi
感到悲观,他直言:“对Wik在国内的发展不再盲目乐观了”。而论及原因,除了技术外更因为:

“中国缺乏内容开放运动的土壤”

一方面,彼时互联网普及程度尚浅,外加国人书写与协作基础本就相对较弱,繁琐的 WiKi 编辑器将众多潜在用户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在市场追捧下 WiKi
成为如今 AI 一般被追捧的风口。

问游网 CEO 吴佛在中文维客年会上打了个比方:“WiKi 就像个美女,所有互联网企业都想追求一下,弄点绯闻。”彼时,作为一家旅游网站,也在试图将
WiKi 技术引入旅游行业。

其中,百度成为了杀入 WiKi 行业最强大的“野蛮人”。

作为 PC 互联网时代无可争议的流量入口,百度掌握着 WiKi 产品的分发大权。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加持之下,2008
年才正式上线的百度百科,即使弯道超车也踩足了油门。

从早年的采访与互动百科的布局不难看出,潘海东并不完全认同维基百科的志愿者模式。但其一边高举“中国的Wikipedia”大旗的同时,另一边并没能摸索出可行的商业模式。

其早年主打 SaaS、开源软件以及广告三种商业模式,但以当时的互联网商业环境,前两者无异于空谈,不得不一直以广告作为支柱。

这意味着流量是其命脉所在,而这条命脉又被掌握在百度手中。

压力之下,潘海东将互动百科推上生涯第一次高光时刻。

2010
年,矛盾激化,潘海东在微博发文《三问李彦宏》直接将矛头对准百度竞价排名。百度随后以诽谤将潘海东告上法庭,最终法庭裁决潘海东败诉赔偿12万。而转年,甚至以词条形式
“三呼反垄断”,不断将死磕百度升级。

实际上,互动百科与百度百科的撕咬更像是拖慢对手的公关战。

相比百科领域的对手百度、搜狗们,互动百科缺少了搜索这关键一环,但根据 2011 年初 Alexa 数据显示,其流量中有 25%
来自于搜索引擎。而实际上,哪怕抛开搜索的导流,彼时百度百科在内容和 SEO 友好度上已经有明显优势,即使在 Google 和搜搜中也有靠前的排名。

互动百科也曾尝试通过优质内容开展自救。

2012 年 7
月,互动百科宣布成立了“科学顾问团”,拉来方舟子担任首席科学顾问,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资深媒体人“土摩托”袁越、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祚庥等人组成科学顾问团;但紧接着,百度百科也拉来姬十三、乐嘉等
120 多人成立了“学术专业委员会”。

一边举着“反垄断”大旗大打公关站,一边在业务上斗得有来有回,那是互动百科最风光的时候。

卖给头条的互动百科曾经也是一个百度死对头插图3
如果要以两个词概括互动百科,一个是打反垄断牌时戏谑的“百度恐惧症”,一个则是其自造的“词媒体”,后者意味着互动百科“接受现实”,开始强调其媒体属性。

2010 年 5 月,互动百科公布其定位由中文百科转型为“词媒体”,并宣布与 500 家媒体达成内容合作协议,为其提供互动百科内容;同年 12
月,互动百科宣布与《中国青年报》、《南都周刊》推出热词榜。

其主页更是逐渐“门户化”,从“百科文章”、“百科视频”、“百科图片”到“百科解密”、“IN词”等频道先后引入,试图提升用户留存。

诸多动作显示,互动百科已经陷入“流量荒”。以上述方式导流的同时,丰富词条亦是关键。

但受限于“中国缺乏内容开放运动的土壤”,互动百科选择了剑走偏锋。彼时,互动百科雇佣了大量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编写词条,只需搜索“互动百科
兼职”便能找到不少需求,已然有悖于 WiKi 模式的本心。

另一方面,互动百科还多次陷入抄袭丑闻。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就曾直言,互动百科首页推送专题《不会说谎的证据》即全文搬运了果壳网“谋杀现场法医主题站”的文章。

移动互联网爆发带来 App 时代,“信息孤岛”进一步加速了互动百科的衰落,并让其最终选择“放弃治疗”,加速了通过广告将流量变现。

2016 年 2 月,互动百科登录新三板。数据显示,其 2013 年、2014 年和 2015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4777 万元、5465 万元和
6027 万元。其中,三星 2015 年就给互动百科投入了 1680 万。

而据“IPO最前线”报道,其 2015 年的 150 多员工中,有近一半是销售人员,且比例在其后一段时间一直保持增长;其 2015
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仅为 7%,而之前几年更是只有3%。

极强的销售导向,使得仅挂牌一年的互动百科便因“虚假广告”问题被迫停牌。

2017 年的 3.15晚会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被批“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站”后,当年全年盈利却大幅下滑至 396 万元,不足前一年 1028.05
万的一半。

玩味之处在于,315晚会之后竟有大量诸如“互动百科是什么来头”的科普文现身,其声量之低可见一斑。

而更惨重的损失则是,在各路社交平台的发酵下,其唯一支柱业务——百科的立足之本的公信力几乎完全丧失,其品牌本身也几乎成为“负资产”。

换句话说,如今日均UV不及 30 万的互动百科,唯一值钱不过是那一千多万词条,卖身早已成为定局。这可能是才是互动百科最终的宿命。

“转转”如何转出闲鱼的手掌心

二手交易平台转转近日获得由腾讯和58继续跟投的2亿美金的新一轮融资,但随后在CEO黄炜的内部信中却说出了“活下去”这么“不应景”的话,一个有十亿流量的微信入口,又是二手物品市场占有率第二的电商平台。现在真的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了吗?

黄炜对此的解释是因外部的经济周期和市场挑战导致转转走到了生存线边缘。其实作为姚劲波再造一个58的战略项目,转转至今都没有达到这个行业级目标,加之现在58前后夹击的处境,在行业竞争加剧之时,只能用钱来为转转做市场铺垫。

转转的经济周期是自己,在闲鱼业务已经有一定市场规模的时候,转转在二手电商的风口上加入。和前者一样的是,为了追求足够的规模,转转疯狂的扩张品类和广告营销,借着58流量和微信流量的扶持,转转快速获得了第二的市场规模。有了市场,有了流量,转转看似一片光明,但在整个C端互联网行业进入冬季后,发现自己并没有御寒的衣服。

二手交易的核心问题是供给端的二手货源和二手消费需求用户,交易链条的两端都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来换取用户,闲鱼有阿里整个大电商体系的支撑,所以二手货源的供给信息可以直接转化,而转转的交易数据需要大量的用户直接提供,如果说客户在淘宝、天猫等有了一手商品的交易信息后,会有多大概率将数据拿到转转上去卖呢?

唯一的一种可能性就是转转的用户基数要远高于闲鱼,并且转转相比闲鱼有更好的交易环境。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因此在这个角度上转转以目前的玩法是不可能打破闲鱼的这层壁垒的。

天花板的第二层是转转杂乱无章的品类规模,虽然各个品类都有包含,但转转却没有核心竞争力,现在运营成本随着品类和规模的继续扩大而翻倍式的增长,但利润却并没有增长。带来的问题是转转虽然用户数大,却实际的交易转化并不多。同时自己又没有特色的品牌价值。

为此,转转将交易的模式由C2C向C2B2C转化,它本身充当其中的B,这个模式转转最先在标准化程度较高的3C产品上推广。但相比于有京东支撑的爱回收,转转的验机模式并没有吸引到大量用户,在我看来,它依然可能是爱回收的陪跑员。

爱回收从3C领域线上切入,后又将触角成功的拓展到了线下,已经在这个赛道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转转想用复制的模式在单一的3C领域打败爱回收似乎并不可能。当然从市场体量看,爱回收并没有资本可以和转转相抗衡。

在闲鱼的鱼塘上线之后,闲鱼在尽可能的弱化交易属性,增强社区属性。处在同一地理位置或者同一小区的用户可以在同一个鱼塘中,在这个鱼塘中用户可以分享自己闲置,购买自己所需。闲鱼的社区理念在尽可能的打破二手交易非标准化的问题。利用用户物理距离较近的逻辑为二手交易创造场景。

但转转似乎还并没有想明白这样的逻辑,或者说它无法利用自己的产品基因通过社交场景切入到二手商品的交易中去。

转转目前的问题不在于模式,而是如何打造出核心品牌认知的问题,二手商品一定是非标交易,交易双方考虑最多的是对方的信任机制,如果平台方参与到用户交易的过程中,那么平台充当的是第三方担保的角色。如果平台方不参与到交易中,那么平台就应该设立交易信任透明机制。

而所谓的线下门店和线上品类只是品牌成熟之后的复制,并不是目前的核心。

共享充电宝逆袭:王思聪沉默无言,陈欧出了口恶气

2017年5月4日,在陈欧宣布街电获得聚美优品3亿元融资后,王思聪在朋友圈立贴:“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两年后,共享充电宝却活得很好,2019年3月,街电COO何顺对《晚点LatePost》记者表示,共享充电宝行业头部玩家已基本实现盈利。

共享充电宝逆袭:王思聪沉默无言,陈欧出了口恶气插图
共享充电宝这事儿,成了。

01

共享充电宝的逆袭

9月,在一片涨价声中,共享充电宝行业再次受到关注。多家媒体报道称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的共享充电宝已涨价到3-4元/小时,微博上网友吐槽遇到了8元/小时甚至12元/小时的共享充电宝。

这还不算夸张。前段时间我去广州一家医院发现,一个不知名共享充电宝单价已高达4元/15分钟,算下来,一小时单价已在16元。而且该共享充电宝采取固定式设计,你只能站在立桩旁边充电,还得看着屏幕上的轮播广告。我当时心里就吐槽,这TM简直就是抢钱。现在看来,原来不只是这家医院,移动充电都跟猪肉一样,曾经是看似日常的消费,却在一夜之间变得奢侈。

都是带着“共享”名义的“无人租赁”经济,共享单车与共享充电宝两个行业的命运却相差甚远。

2017年,王思聪不看好共享充电宝时,正是共享单车补贴大战最疯狂的时候,当时,不论是ofo还是摩拜单车都处于高光时刻。2017博鳌亚洲论坛上,ofo创始人戴威成最年轻企业家,意气风发的他,在当时立下了一个FLAG:2020年将不会有人再买自行车。6月,马化腾和朱啸虎在朋友圈争论的话题是摩拜和ofo谁是第一以及谁的商业模式更好,当时,共享单车是互联网行业最热赛道。到了年底,情况急转直下,ofo与摩拜单车资金告急,押金难退等问题纷至沓来。2018年4月摩拜被美团收购算是找到下家,不那么幸运的ofo走上艰难的自救道路。

尽管今天共享单车市场还有青桔、哈啰等玩家在混战,但行业整体在煎熬,残局难下。共享单车当年可是资本心头好,现象级赛道,阿里腾讯两大巨头重注,多个玩家喊出了成长为百亿美元公司目标,今天市场却略显尴尬,行业都在迷茫,整体趋于理性。

共享充电宝却从不被看好到今天渐成气候,Trustdata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国内充电宝市场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1.33亿,2018平均月度用户数也超过了1个亿,“三电一兽”四分天下:街电市场份额28.6%,小电27.0%,怪兽充电25.1%,来电15.6%。收购摩拜单车重押共享单车赛道的美团,也正准备在全国范围大规模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这是美团第三次启动这一项目,美团对市场有了新的判断。

共享充电宝逆袭:王思聪沉默无言,陈欧出了口恶气插图1
共享充电宝,很有可能会成为无人租赁式“共享”经济这一波潮流中最大的赢家。为什么我们会高估共享单车,低估共享充电宝?为什么共享充电宝可以逆袭?

02

共享充电宝如何成了?

当初人们不看好共享充电宝的理由,大抵如下:第一、手机续航在变长,人们对充电宝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弱;第二、就算需要充电宝,自己买一个几十元的随身携带就可以,凭什么要花冤枉钱啊?第三;就算想要使用充电宝,谁愿意给押金做韭菜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然而市场却将华丽的数据摔在了唱衰者的脸上,人们高估了手机续航进步的速度,却低估了用户的懒惰程度。

发布会上手机公司都会强调新品续航的提升,比如最近的iPhone
11发布会,苹果就吹嘘iPhone11续航比iPhoneXR多了1小时,iPhone11Pro增加了4小时,ProMax增加了5小时。如果你将苹果关于续航吹过的牛做一个统计就会发现,iPhone今天的续航已超过三天,但事实上智能手机基本都免不了一天一充,iPhone也不例外,在外面你会用4G、用GPS、会高亮屏幕,你会一直用手机,电量就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刷刷刷往下掉,有时候手机还有50%的电,就开始出现“续航焦虑症”。

共享充电宝逆袭:王思聪沉默无言,陈欧出了口恶气插图2
充电宝是刚需,在锂电池后的新技术出来前,依然会是刚需。然而,越来越多用户不愿意带充电宝出门。智能手机一直在努力干掉用户钱包和钥匙,取代银行卡、取代公交卡、取代身份证、取代钥匙,既然钱包钥匙都不愿意带,谁愿意带个沉甸甸的充电宝呢?

女生出门都会带包,但她们包里永远塞得满满当当,一般没有充电宝的位置;男生出门要么不带包,带包也懒得带充电宝。自带充电宝回家还要补电,麻烦。你看刷脸支付正在高速普及,带着手机的人们都懒得从荷包里掏出手机展示二维码,甚至拿着的手机都懒得解锁,科技在培养人们的惰性,让懒惰的人们更懒,这个速度和程度是超出你我预期的。你比你自己想象的要懒,懒人经济的蛋糕比你想象的要大。

而且共享充电宝使用门槛在降低。微信和支付宝小程序的普及,免除了用户安装App的烦恼,支付宝信用分的普及则让免押金成为共享充电宝的标配,根据Trustdata在《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行业发展分析简报》中给出的数据,2019年共享充电宝信用免押金订单占比已达到95.4%,微信支付也正在加快信用支付的步伐。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门槛降低了,用户不用担心自己成为韭菜。

以我个人为例,当初我认为我不可能是共享充电宝的目标用户,我习惯带充电宝出门。有一个朋友送了一张面值200元的共享充电宝储值卡给我,我当时一脸懵逼:这货还需要储值卡?当时共享充电宝很多是前一个小时免费的,我猴年马月才能用完啊?后来体验了就一个感受:真香!共享充电宝成了我的习惯,有时候车在商场停车场,充电宝在车里我都懒得拿。现在,那张储值卡早已用尽,现在我自己花钱用着“高价电”。

共享充电宝逆袭:王思聪沉默无言,陈欧出了口恶气插图3
用户有刚需、使用门槛降低这两个特质在共享单车上同样存在,为什么共享充电宝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涨价,为什么共享充电宝就可以率先实现盈利,为什么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可以逆袭呢?

03

充电宝凭什么逆袭单车?

表面上的原因很容易找到。

共享单车硬件成本更高,风吹雨淋容易破损,用户随地摆放会影响公共交通,平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线下的运营和维护,因此很难盈利。反观共享充电宝,基本只需一次性的硬件和部署投入,只要有合适的定价和足够的订单,就可在产品周期内实现盈利。

但深层次看,原因却不止于此。

共享充电宝的运作体系中,各地代理商、商家跟平台都是共同利益者,代理商和商家会参与到共享充电宝的收益分成中,对于商家来说,共享充电宝是其服务能力的加分项,因此一般都不排斥。正是因为这样的运作体系,让平台变得更轻,代理商扮演拓点和维护角色,商家则负责看护,市场投站和维护成本都低了不少。

共享单车非常考验用户素质,是否破坏单车、是否给车上私锁、是否不按规范停车,平台都很难去约束用户,这增加了平台的风险成本。共享充电宝没有这些问题,因为它都摆放在有人盯着的场所,比如餐厅、商场等等,这些点位是利益共同体,这时候,用户想要破坏都很难。

在共享单车运作体系中,共享单车平台的共同利益者只有一个,就是城市管理者。共享单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效补充,然而却带来一些交通问题,比如乱停乱放问题,正是因为此,越来越多城市对共享单车采取准入、招标制,限定数量的同时提出较高维护要求,这进一步增加了平台成本。

可见,共享充电宝不只是财务模型更优,其运作体系也更轻一些,具备更好的盈利基础。

04

被小瞧的场景垄断能力

当市场教育成熟后,头部平台互们开始有默契地共同涨价,作为其利益共同体的代理商和商家自然是支持,而消费者却没有更多选择,共享充电宝将进入规模盈利阶段。

对于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涨价潮,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是CPI,什么都在涨价凭什么充电就不能涨价?然而事实上却不是如此,虽然共享充电宝目前是“三电一兽”四分天下,但本质上每一家都实现了特定空间的场景垄断。

你会发现,一个商场,一个餐厅,一个楼层,往往只有一个共享充电宝品牌存在,一个品牌拿到一个点位的准入,如果可以,自然希望排他,这样用户就只能用自家的充电宝,而且事实上,自己拥有了定价权。为什么我在广州某医院看到的共享充电是4元/15分钟,在马路对面的商场却只有2元/小时?因为一个共享充电宝垄断了一个地方,就掌握了定价权。

有人说,你涨价了我不用就是,但正如前文所言,你使用共享充电宝就是要图方便,手机没电时让你穿过一条街去用便宜几元钱的充电宝你还方便吗?

注意:定价权不是无限上调价格,而是采取适当的定价模型中让平台的利益最大化。共享充电宝涨价到8元/小时的地方,肯定有很多人是不会用的,但平台如此定价,是基于大数据去分析,基于这一地点的人流量、消费水平、用户历史行为综合定价,实现平台利益最大化。平台不会去关注你一个人的决策逻辑,只会看全局最优。一个商场的共享充电宝是8元/小时,隔壁餐厅却可能只有4元/小时,这就是数据的力量。

基于场景空间垄断的商业模式,不是共享充电宝首创。在好点的餐厅,你买一罐可口可乐要5元;在五星级酒店的冰箱里,一罐可口可乐要20元;在高端酒吧,你点一罐可口可乐要50元。同样是一杯可乐,不同地方不同价格,就是因为场景不同,价格不同,共享充电宝能够涨价道理是一样的,说得更直白点,这就是“坐地起价”。

共享充电宝逆袭:王思聪沉默无言,陈欧出了口恶气插图4
如果是涉及到公共服务,“坐地起价”是不对的,有一次看新闻,有个城市的房产交易中心的复印费用高达20元/张,市场价才1元/张,这是在城市公共资源的基础上,自然是不合理的,同样,如果是在医院、车站这样的公共场所,共享充电宝定价十几元/小时,物价部门恐怕不会坐视不管。

本罗超频道(ID:luochaotmt)

共享单车,却不具备这样的场景垄断能力,一个地方不大可能只有一种颜色的共享单车,毕竟共享单车承载了城市公共交通的角色,共享单车很难“坐地起价”,其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已经引发一堆吐槽,消费者有选择,就很难定高价。

场景垄断能力,是共享充电宝真正的核心价值。

从共享充电宝逆袭共享单车来看,资本的判断、巨头的判断、大佬的判断都不一定是对的,市场才是唯一的终极裁判。共享充电宝的故事没有共享单车的“连接城市生活”、“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这么性感,共享充电宝对于巨头而言没有类似于移动支付入口这样的核心价值,然而,却可以实打实地赚钱,是一个很好的生意。或许正是看清这一点,具备590万年度活跃商家资源的美团,才要第三次重启共享充电宝这一业务吧。至于能不能成,则是后话了。

宝骏、新宝骏,五菱在打一张什么样的牌?

多年来一直在低端、低价市场领域深耕的宝骏品牌,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强烈的固有印象,但“新宝骏”却摇身一变成为上汽通用五菱旗下所谓的“高端品牌”,这种转变的确会让很多人觉得有些别扭。

那么新宝骏真的能与过去的宝骏品牌形成切割吗?它真的能在高端乘用车市场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新宝骏推出的车型又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在产品质量与服务上的相对高端?

这些问题都是新宝骏推出之后留给市场的巨大疑问。

宝骏“低端低价”已经深入人心,新宝骏难以扭转形象

需要特别帮上汽通用五菱“澄清”的就是,虽然名字叫“新宝骏”,但这并不代表是宝骏品牌的更新换代,新宝骏与“宝骏”一样都是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独立的子品牌。宝骏还是那个便宜的宝骏,平行于宝骏品牌的“新宝骏”却与宝骏的廉价定位没有什么关系了。今年4月份正式推出之后,新宝骏品牌已经亮相了旗下RS-5及RM-5、RC-6这几款车型。而从这些新款车型的价格上,我们已经可以明显感觉出新宝骏与宝骏的区别。

根据官网信息显示,“新宝骏”旗下首款产品RS-5车型的指导价在9.78万到13.58万元之间,新宝骏RM-5车型的官方指导价位在8.68万到12.08万元之间,新宝骏RC-6车型的官方指导价在8.48万到12.38万元之间,品牌车型均价保持在十万元左右。

十万元的平均售价当然完全不能算得上是“高端”,但相比于过去的宝骏热销款车型,我们已经可以明显感觉出新宝骏想要往中高端市场上定位的态度了。过去宝骏品牌旗下的车型售价往往在5万到7万元之间,有的车型价格甚至更低,所以长期以来宝骏品牌一直是低端市场、廉价车市场的代名词,但此次新宝骏近乎“翻倍”的定价策略似乎正在让宝骏品牌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但低端市场一直是一把“双刃剑”,宝骏品牌低端形象深入人心、难以转变的背景下,承袭宝骏之名的新宝骏就真的能够那么容易地扭转自己的品牌形象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宝骏品牌的发展历史。

2010年,随着国内各大车厂“合资自主热潮”的爆发,宝骏品牌正式诞生。在宝骏推出的同一时段里,还有2008年发布的“理念”、与宝骏同年创建的“启辰”、2013年在上海车展期间亮相的首望、之诺、天越、开利、朗世、华骐、佳跃等等合资自主品牌。

但“合资自主热潮”来得快去的也快,各大车企集中押宝之后,合资自主车市场却逐渐归于平静。多年之后,上面罗列出的大多数合资自主品牌纷纷折戟沉沙、销声匿迹,但宝骏却“成功”地活了下来。不仅活了下来,它还活得有滋有味。

宝骏品牌这些年来在自己细分市场里的表现可谓“强势”,还不时冲击着“销售冠军”的宝座。其中,MPV产品宝骏730是宝骏品牌旗下第一款称得上是“成功”的车型,随后的紧凑型SUV宝骏560、定价更便宜的小型SUV宝骏510、相对时尚现代的紧凑型SUV宝骏530等产品在市场上都获得了不错的销量。

相关数据统计信息显示,2018年上汽通用五菱一共实现的汽车总销量为2077007辆,国内销量为2060007辆,其中宝骏品牌的销售量为879077辆,占比超过40%。在宝骏品牌旗下的热门车型中,宝骏510、宝骏530、宝骏730这三款车型的总销量为536681辆,占到宝骏品牌年销量的60%以上。

价格便宜、颜值尚可、空间表现优异、性价比超高、实用“耐操”、保养及维修费用低……基于这些特质,宝骏品牌在一众中低端合资自主车品牌中“脱颖而出”,同时也给宝骏品牌打上了深深的“廉价”烙印。因为产品售价极低,主销产品价格最低甚至在4万元左右就能买到,高的也不过只有7万元,这让宝骏一直被业界定性为“廉价爆款车”。

但这个世界上显然并不存在真正的“低价高质”商品,宝骏品牌车型十分廉价的背后,是宝骏一直以来所面临的海量质量投诉与口碑争议。

就在近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还发布公告称,“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将自2019年8月12日起,召回共计32658辆宝骏品牌的汽车”,被召回的车辆主要集中在宝骏530和730这两款畅销车型上。至于本次召回的原因,官方解释称是“由于发动机控制模块(ECU)软件标定原因,可能引起变速器离合减震弹簧滑块受异常冲击,极端情况下车辆动力输出中断,存在安全隐患”。

而在这一次的大规模召回之前,宝骏品牌在两年前其实就已经有过一次召回。2017年,宝骏宣布旗下宝骏560、730车型进行大规模召回,涉及车辆多达930000辆。官方称此次召回的原因是“供应商供货有问题,有部分油箱通气胶管在长期使用会可能会出现老化开裂的现象,在极端的情况下油箱加满油的时候可能出现燃油蒸汽泄露,存在安全隐患”。

至于针对宝骏旗下各款车型的吐槽与各类质量问题投诉,网上更是“不胜枚举”,毕竟对于一款4万到7万元的车来说,消费者无法寄希望于它真的能够做到“完全省心”。但不管怎样,立足低端的宝骏品牌确实成功打开了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宝骏品牌的成功之处。不过,在背负着大量槽点与问题的情况之下,“低端低价”成为宝骏的标签固然无可厚非,但想要要往上走的“新宝骏”势必会受到宝骏品牌固有标签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可谓不大。

宝骏品牌“低端低价”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新宝骏”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自己的品牌形象,这是新宝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面对的困境。

新宝骏的销量并不能令人满意,“老宝骏”也在同步沉沦

根据官方的定义,“新宝骏”的全新之处在于,它主推“设计、智能、网联”这几大卖点,同时启用了全新的钻石车标。新宝骏车型是基于R平台进行打造,搭载了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和智能车联网系统。

简单来说,新宝骏试图搭载的是“智能科技”+“颜值”这两个汽车市场快车道,试图在这些方面做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溢价。可惜,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新宝骏的表现并不能令人满意。

上市半年以来,被寄予厚望的新宝骏旗下首款RS-5车型销量甚至还未过万台,与此同时,老款宝骏SUV车型还在逐渐“风光不再”,过去月销2到4万辆的火热态势正在变得一去不复返,目前的月销售量已经下跌到了万辆左右。

另外,过去将宝骏品牌捧上“神坛”的宝骏730车型也失去了往日的荣光。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乘用车市场大环境的不景气,这款曾经被称为“MPV神车”的爆款车型在2016年12月创下月销超5万辆的纪录之后,就一路下跌。时间来到2019年,宝骏730在今年5月份的销售数据只有2000多辆,六月份也只有3400多辆。

深究新宝骏与宝骏面临全面颓势的原因,还是在于宝骏方面根本没有这个经验与能力来运作中高端的产品。新宝骏上市以来,它在国内以一二线城市为代表的主要市场中销售表现非常差,品牌推广以及渠道建设上相对于其他同级别品牌均有着不可避免的劣势。

至于“老宝骏”品牌过去在低端乘用车市场上的优势,它正面对着消费升级的大趋势而变得越来越“无力”,消费者的观望态度愈发明显。相关市场销量预测显示,未来宝骏品牌的年销售量可能将会就此陷入低潮,低端品牌可能会只有30到40万之间的年销量,新推的高端品牌也可能只有60到70万的年销量。

而不论是新宝骏还是“老宝骏”,它所代表的10万元区间的微客车型市场正在面临残酷的“拐点”。随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市场的迭代,国内的10万元以下微客车型市场份额正在不断萎缩,它势必将要步过去的小型车市场和小型SUV市场的“后尘”。

各大分析机构也持有着类似的观点,相关大数据分析显示,2019到2022年期间,国内低级别车市的整体销量很有可能会从目前的400万辆左右下滑到200万辆左右,其中大部分的低级别车用户将向10万到15万元的价格区间转移。

行业大趋势之下,“老宝骏”的销售表现正在沉沦,而新宝骏虽然触摸到了10到15万元级别车型的“边”,但品牌本身还不能承载起这一价格区间。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新宝骏客户由五菱老车主转化而来的客户比例非常有限,这就决定了新宝骏需要在10万元档汽车市场中与一众大牌“硬碰硬”,它自然也就占不到什么优势。

相关调查统计显示,新宝骏RS-5早期的八千名用户中,五菱老用户的比例只有两成,将近八成的购买者为非五菱用户;另外,新宝骏RS-5车型中的低配版本并未受到市场良好的接纳,相反,在RS-5的前六千辆已售车型中,价格达13万元的高配车型占比近七成。这同样意味着新宝骏不仅无法利用起过去老宝骏的廉价优势,还要在13万元左右的市场中面临大量品牌的激烈竞争,最终导致的结果当然就是销量不佳。

以新宝骏RS-5等为代表的车型销售表现已经证明了新宝骏品牌的前进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未来新宝骏品牌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产品优势与品牌影响力,如何改变“老宝骏”带来的低端标签,这些工作都还任重道远。

推出“新宝骏”品牌及相关新车型、市场传出宝骏730将换标五菱并归于五菱品牌旗下、提升新宝骏的品牌定位与价位段……这些措施都很明显地表现出了上汽通用五菱方面想要将“新宝骏”与宝骏、五菱品牌作切割,向中高端市场进发的态度。

新宝骏选择的一条“智能科技”+“颜值”之路也可以算得上是目前国内汽车新品牌想要谋求突破的“主流”之路,但这条路是否真的能够走通就谁也说不准了。

不得不说的是,过去五菱、宝骏品牌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成功地切入了当时无人进入的廉价微客车空白市场,基于先发优势,它们才得以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新宝骏目前想要切入的却是汽车市场中主流品牌云集、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它需要与长城、吉利、长安、广汽等乘用车车企一起在10万元以上的市场区间“厮杀”,这就很难说新宝骏是否能再次取得成功了,甚至原有业务还会有被“拖累”的风险。

对于新宝骏目前已经推出的几款车型来说,新宝骏RS-5就不多说了,它沿袭了宝骏一直以来的SUV基因,倒是RC-6轿跑车型更加引人关注。为什么?因为轿跑背后代表的轿车市场才是考验新宝骏品牌真正成色的主要指标,而想要在轿车市场站稳脚跟的难度也是最大的。

上汽通用五菱副总经理张子盛曾对媒体表示,“新宝骏的使命不是性价比,而是打造差异化。通过差异化的服务、差异化的产品、差异化的商业模式,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和更大的信心”,新宝骏想要切割宝骏品牌、打造独立品牌影响力的“野心”已经很明显了,上汽的背景以及它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当然也让市场上没有人敢真的对新宝骏的未来发展掉以轻心。不过市场也是残酷的,未来新宝骏究竟能否在它所宣称的“高端”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这还需要时间以及消费者的检验。

消费金融迎政策加码 新机遇下如何练内功比拼核心竞争力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肖远企表示,监管支持消费信贷发展,这与当前扩大内需、支持消费升级的大环境相匹配。银保监会也支持金融机构去挖掘这一市场。

目前,消费金融行业百花齐放,在强监管、去杠杆的市场环境下,作为这一领域的核心力量,消费金融公司已经从跑马圈地到规模与质量并重的时代,迎来了新的竞争格局。

如何抢滩消费金融市场?各家消费金融也使出浑身解数提高核心竞争力,如行业内头部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马上金融之所以能够快速实现发展,与成立之初就重视金融科技自主能力密切相关,并不断的创新新场景及新服务。

01

政策加码下群雄逐鹿

绿色智能等新场景带来新机遇

消费金融在不断政策利好加码下,正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行业政策暖风频频,2018年8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

目前,我国消费金融行业的主要参与方有银行、分期购平台、电商平台和消费金融公司等。在该领域已基本完成“跑马圈地”,形成群雄逐鹿的格局。截至2019年7月底,已有27家消费金融公司拿到牌照,其中24家消费金融公司已开业。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出现,快速推动了消费金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低收入群体日益增长的消费信贷需求。

今年8月27日下发的意见则意味着,消费金融被再一次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而“绿色智能产品信贷”等特殊的新场景正引领新趋势。意见第十九条明确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推动专业化消费金融组织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对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智能家居、节水器具等绿色智能产品提供信贷支持,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

发展绿色产业一直是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努力方向,也是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殷切希望。而消费金融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探索必不可少。

不少头部机构均提前布局。据了解,马上金融一直在绿色金融方面实践,
成立4年以来,通过自身业务优势,积极拓展绿色产品消费信贷场景,已经建立了以绿色信贷、智能信贷、循环额度信贷为核心的绿色信贷产品体系。

“我们以不断以科技创新,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带给用户更有‘温度’的消费金融服务,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马上金融创始人兼CEO赵国庆表示,依靠科技与资源优势,将普惠传达给每一位消费者,帮助其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公司长期以来的愿景。

02

分化的下半场

练内功比拼核心竞争力

虽然前景广阔,但消费金融市场也面临愈发激烈的竞争。业内人士表示,2019年消费金融行业的政策环境将愈加完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分化更为明显。

银行方面,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收缩战线。经济观察报报道,根据半年报,在公布个人消费贷款数据的上市银行中,大都呈现了不同程度的收缩。再来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情况。日前,多家消费金融公司陆续披露半年报业绩,盈利能力持续分化,头部公司仍保持相对优势。

苦练内功才能在优胜劣汰中生存。今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副主任庞雪峰指出,2018年消费金融公司持续加强风险防控,不断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整体实现了平稳发展。但当前行业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在风险防控能力、科学发展理念、专业化发展水平和合规经营意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还存在很大挑战。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消费金融公司应进一步修炼内功,加快自身改革提升,在助力经济“稳增长”中努力实现规范、理性、可持续发展。

其实,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场景、风控、获客能力的内功比拼一直在继续。赵国庆指出,风控是消费金融业务的核心,科技成为消费金融公司提升风控能力的重要手段。马上金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控体系和风控流程,构建上百个风险模型,用于自动化审批流程,可以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进行精确评估,有效地防范信用和欺诈风险,大幅度提升了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

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马上金融不良率同比下降0.73个百分点。对于不良率的下降,赵国庆表示,最近一年马上金融的风险指标每个月都在创新低,预计今年下半年风险水平还会继续降低。“公司通过多项风控措施,有效保障新增贷款质量良好,回款率持续提升,不良率呈持续下降趋势。”

也有行业专家分析指出,在场景争夺战中,很考验平台的综合能力。尤其随着消费金融行业稳定持续发展,消费场景及风控能力或成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两大核心竞争力,不排除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肖远企9月11日表示,消费金融、消费信贷不能因为信用卡不良贷款率高了就不做,“银行不做还有别人做”。在他看来,如果正规银行机构做好消费金融贷款,能够对不良的市场参与者形成“挤出效应”,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良性循环。

对于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许多业内人士则认为,只有那些坚持合规运营、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不断下沉、开拓自己的消费场景,拥有自己的忠实客群。同时,对这些客户进行细分,给客户更优的体验,提供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产品,才能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消费金融行业走的更远。

苹果新品逃不掉“真香”真理吗?

距离9月20日,苹果正式发售iPhone 11 系列手机还有两三天时间。作者周围很多朋友在9月11日看完发布会后极力吐槽这款iPhone 11
落伍了,不会再买,9月13日晚上八点新品预售后,还是一如既往的选择购买,苹果新品似乎依然逃离不了“真香”真理。

为什么是“真香”?

没有5G,续航没有大幅度的提升,最大的变化似乎仅在“三摄”上做文章,以至于有媒体撰文说苹果开始成为一家相机公司了。

但很多人还是在一阵吐槽中,选择点击购买按钮,付款坐等收货。

在笔者看来,如此多的果粉们以及非果粉们,在吐槽苹果新品没有诚意,没有新意,没有创新表示不会买的同时,悄悄在苹果官网、天猫官方旗舰店和京东旗舰店里加购了最新的苹果手机的真正原因是,iOS系统的流畅性以及简单易操作是最吸引用户购买的地方,这也是诸多果粉们选择苹果手机最重要的原因。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成为比金钱以及其他几乎所有事物都珍贵的东西。相对于安卓机而言,在同等网速情况下,苹果手机系统的流畅性要比安卓手机更高,A13芯片能够相对给用户节省更多的时间。

此外,很多手机小白更青睐于苹果,而极客玩家们则更喜欢安卓系统的开放属性。毕竟,相对于极客玩家而言,手机小白的比例可能更高。

再者,苹果手机的保值能力更强。一部今年年初发布的红米K20
Pro在发售两个月后,宣布降价两百块,在赶上“京东618,全民搞批发”的促销节日再降价200元,加上优惠券,你甚至可以以不到两千元的价格拿到本年度截至目前的“大机霸”。一年后,红米K20
Pro这款旗舰机二手往出去卖的话,可能连1000块钱都卖不了。可见折损之快。与之形成对比,一款2015年的ipad
mini,当时售价不到四千,在2019年五月份以二手价格出售时仍然能够抵得上1000元的价格。这也就是说,两年多时间,折损在2000元,平均一天使用折旧仅1块多。

所以,苹果机型在如今,依然摆脱不了“真香”的真理。

苹果销售策略转变

苹果手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然保持着“真香”真理,除了早期建立起来的品牌优势之外,这与在乔布斯离世,库克接任后的营销手段和供应链管理策略是分不开的。

在苹果新品发布会召开后,天风证券知名分析师郭明錤发布报告称,iPhone 11在中国大陆首周末的预购表现强于预期,并上调出货量到至多7500万部。

此外,在报告中,郭明錤还表示新款的配色更受欢迎。iPhone 11 Pro的暗夜绿色和iPhone 11
的绿色出货日期均需要两到三周甚至更长的时间。

从报告中来看,即使不支持5G,即使续航并没有多大进步,即使也就加了一个超广角摄像头,即使也就增加了一款绿色版本,但苹果的销量还是超过了预期。除了苹果本身的品牌效应外,更大的原因在于价格。

64GB内存的iPhone 11售价5499元,在支持旧款换新之后,对于中国区那些使用iPhone 6S和iPhone
7系列的用户,这款手机可能是他们更好地一个升级选择,价格也更适配。24期免息分期付款也在很大程度上给那些冲动型消费者一个更好地选择。

京东商城的首发预售图也证明了苹果公司销售策略的正确性,iPhone
11系预售增长了超过480%。当然,预售并不一定等于发售,但这样的预售“势头”至少能够说明今年的iPhone 11 系手机还是值得一买。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

最近,编辑部一位 199 斤的肥宅给自己办了一个 199 元的手机套餐。

我们起初以为他是想调侃一下自己的体重,结果他却一本正经的告诉我们:

「 和体重没关系,是流量根本不够用啊!」

「 到处都是 WiFi 你连一下不就好了?」

「 公共 WiFi 太慢了,不用!」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
是不是所有公共 WiFi 都卡,差评君不知道;但至少同事们一致认为发布会现场的 WiFi 热点不怎么好用。

就连乔帮主在发布 FaceTime 的时候都提醒在场观众暂时关掉电脑上的 WiFi。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1

来源:WWDC 2010 录影

结果还是有人不听话,视频一卡一卡的。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2

来源:WWDC 2010 录影

虽然不怎么参加发布会,但经常坐高铁的差评君在体验了几次「 高铁 WiFi 」之后就放弃了:

因为这玩意儿是真卡啊!在高铁上甚至还不如直接用 4G 来得快。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3
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个大概:连 WiFi 的人多了,热点负担不过来,自然 WiFi 就用不了了,但具体是怎么回事很少有人能说得清。

不过随着 iPhone 11 宣布搭载 WiFi 6 之后,以后公共场所的 WiFi 网速可能再也不会卡到绝望了。

虽然最先支持 WiFi 6 的是 Galaxy S10,但显然苹果的话题度更高一些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4
但是这个 WiFi 6 是什么,怎么之前从来没听说过 WiFi 5?

这里差评君要夸一夸 WiFi 联盟的新命名,以往我们选无线路由器,看到的都是 802.11n、802.11ac 一类以技术标准命名的 WiFi
版本,普通用户根本分不清个先来后到。

而 WiFi 联盟这次为 WiFi 标准引入了新的数字命名机制:以后 802.11n 对外就叫 WiFi 4,802.11ac 叫 WiFi
5,以此类推。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5

来源:Linus Tech Tips

WiFi 6 本来的技术标准叫 802.11ax,感谢数字命名,让差评君又少背一串英文。

而且除了叫法不同,这次的 WiFi 6 还通过借鉴 3G 和 4G 中的一些技术,在多设备的连接效率上有了质的提升。

不过在讲 WiFi 6 的新技术之前,差评君得先讲一下正交幅度调制( QAM )—— 毕竟这才是 WiFi 的命根子,也是 WiFi
速度提升的关键。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6

来源:思科网络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以为无线信号就和心电图一样,是一个平面。。。

但实际上人家是立体的:一横一竖,两道!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7

来源:思科网络

这种信号传输方式,就叫做正交幅度调制( QAM ),而前几代 WiFi 标准在干的事,就是打磨 QAM 的精度。

比如 WiFi 4,可以通过无线信号确定 64 个 QAM 区域,而到了 WiFi 5,就变成了 256 个 QAM 区域。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8

来源:思科网络

QAM 的区域越多,能传输的数据就会增加,自然网速就会变快:

比如一款 256-QAM 和另一款 512-QAM 的无线路由器,反映到网速上就是 867 Mbps 暴增到 1.7 Gbps 的差距,即使他们都是使用的
WiFi 5 标准。

两款不同厂家 WiFi 5 路由器的参数介绍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9
如果你家里用的是千兆宽带,那么一台 512-QAM 的无线路由器放到家里的确能让你的上网体验爽上那么不少。

可要是到了商场、饭店、火车站,甭管装的热点是什么 WiFi 标准,有多少 QAM,连上之后全都变成了一个样。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10
这主要是因为,手机、笔记本这些连接到 WiFi 热点的设备自身释放出来的无线信号也会对 WiFi 信号产生一些干扰。

就好比进了一家餐厅,本来大家都在正常吃饭和交谈,结果突然来了几个人给抖音快手开了外放,原本正常说话的人也听不到对方在说什么了。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11

来源:思科网络

因此到了人员密集的区域之后,即使 WiFi 本身的性能再强劲,依旧难敌繁杂无线信号的干扰。

其实无线信号干扰所造成的性能损耗,如果只是几十台设备房间的话还没什么。

但要是在一个人山人海的体育场,或者一个接近百人的高铁车厢,如果无线信号能被肉眼看到的话,那个场景一定非常绚丽。。。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12
虽然肉眼看不到,但手机的进度条也会告诉你:网卡了。

而 WiFi 6 标准就是奔着「 大屋子 」设计的:除了继续增加 QAM 之外,这次的 WiFi 6 终于开始着手解决多用户的干扰问题了。

首先,WiFi 6 加入了一项名为基本服务集着色( BSS Coloring )的技术:

在连接到 WiFi 热点之后,手机的无线信号中会加入所属 WiFi 热点的标记信息,同时将信号发射的范围缩小到 WiFi
热点的覆盖范围内,以减少信号干扰。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13
就好像在饭店外放的人都戴上了耳机,一切又归于平静。。。

此外,这次的 WiFi 6 还引入了一项名为正交频分多址( OFDMA )的技术:

通过在时间轴上切割频宽资源,将多个用户的网络数据通过同一部分频宽进行传输。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14

来源:高通,差评( 译 )

就好比原来有 90 个人,虽然他们的出发地和目的地都相同,但由于互不相识,叫了 90 辆车,于是在路上发生了拥堵。

而现在有了一个调度系统,发现了这个情况,于是说「 你们拼车吧 」,只派了 30 辆车,路上的拥堵情况就好了很多。

而这个 OFDMA 技术,其实是 4G 网络的实现基础,这还是移动通讯技术和无线局域网技术发展这么久之后第一次出现比较明显的交集。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15

来源:WillBurt

有了 BSS 着色和 OFDMA 这两项技术,WiFi 6 对于多用户连入的短板总算是补齐了不少。

外加上高达 1024-QAM 的最低标准,WiFi 6 的传输速度很容易就达到了 4.8
Gbps,而且连接了人多了也不会出现像现在这么明显的性能下降。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16
此外,WiFi 6 还加入了一项名为目标唤醒时间( TWT )的技术,可以减少 WiFi 连接产生的电量消耗。( 4G 升级到 5G 耗电增加,WiFi
5 升级到 WiFi 6 反而省电了 )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17
说了这么多,全都是 WiFi 6 的好处,别急,WiFi 6 的坏处马上就来了:

它 对 钱 包 很 不 友 好 !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18
和 5G 一样,WiFi 6 必须要芯片级别的支持,所以要想体验 WiFi 6,手机和家里的无线路由器都得换。

本来差评君是打算在家里体验一下 WiFi 6 的,但后来想了想,反正家里只有几十个设备需要连 WiFi,还是继续用 WiFi 5 吧。。。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19
而且目前支持 WiFi 6 的手机只有三星 Galaxy S10 系列、Note 10 系列和苹果 iPhone 11
系列,我的一加还是挺好用的。。。

苹果发布会漏掉的这个,能帮你省下一笔话费。插图20
从某种角度讲,这次 WiFi 6 标准很好解决了「 大型场馆 WiFi 覆盖 」这个困扰了大家挺多年的问题,只是目前的体验成本还是有点高。

但对比同样体验成本不小的 5G,哪个网速会快一些呢?(诚实的说,只要宽带够快,在家里还是 WiFi 6 更快一点)

不过差评君之前也提到了,WiFi 是为室内场景设计的无线网络协议,而 5G 却是在一片广袤的区域里「 让万物互联 」;所以 WiFi 6 和 5G
之间构不成竞争关系。

以后更有可能出现的场景也许是这样:

高铁车厢外置的 5G 天线接收到 5G 信号后,再通过车厢内的 WiFi 6 热点提供给乘客,两者互补,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上网体验。

有了更好用的 WiFi,我们的话费也就有救了。

靠Play Pass反击Apple Arcade,谷歌有胜算吗?

果粉们如期在金秋九月收获了苹果的付费大礼包,“劝氪系列”中,游戏订阅服务Apple
Arcade,花费4.99美元就可以全家畅玩Arcade类目下的所有游戏,目前有一百多款,其中不乏来自育碧、万达南梦宫、世嘉等知名游戏公司的独占作品。

目前,Apple Arcade已经让不少人发出“入股不亏”的真香感慨,外媒更称之为“游戏领域最划算的交易之一”。

面对这种局面,另一大阵营的谷歌自然有点难受了。

前不久,谷歌暗搓搓研发的游戏订阅服务Play Pass就被泄露了,看起来定位和Apple
Arcade一样,包含了一系列游戏应用程序,《纪念碑谷》《星霸股》《旧共和国骑士》等都位列其中,价格显示为每月4.99美元。这自然而然被看做是谷歌对苹果的一次反击。

靠Play Pass反击Apple Arcade,谷歌有胜算吗?插图
其实谷歌试图分游戏订阅蛋糕的意图早已有之。2018年,谷歌就推出了主机版的游戏订阅服务Google Stadia,不过受到来自传统游戏主机厂,如索尼的PS
Plus,微软的Xbox Game Pass,以及任天堂的Nintendo Switch
Online;以及一些拥有第一方作品的游戏公司,如育碧、EA自己的订阅服务Uplay+、EA Access等的重重压力,Google
Stadia从订阅模式到价格都备受争议。

那么,这一次回到智能手机的主场,谷歌有可能成功吗?

想成为手游界Netflix,先把苹果挑下马

智能手机的全球化,让苹果和谷歌这两个巨无霸的“全家桶”产品,总是能所向披靡地获取高速增长。

单看内容产业,Apple Music与Google PlayMusic
All-Access,就在音乐订阅服务上与Pandora和Spotify等流媒体服务竞争,Apple
News+与谷歌流媒体服务,先后吸引了不少老牌新闻媒体。在视频领域,谷歌的YouTubeTV与苹果的Apple TV+也是无法忽视的存在。

如今,战火毫不意外地烧到了游戏领域。而这次,苹果显然占据了先发优势,谷歌Play Pass虽然还没有更多细节流出,但不过作为对标Apple
Arcade的服务,以及参考此前Stadia的操作,目测Play Pass也会选择与游戏厂商合作,把生态内的游戏全都打包吸引用户付费。

不过,有三个亮点值得在谷歌发布会前提前锁定一下:

1.内容壁垒。独占游戏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刚刚过去的秋季发布会上,Apple
Arcade获得了诸多游戏大厂的支持,引入了超过100款高质量游戏,其中就包括了《索尼克赛车》、Beyond a Steel Sky、Lego
Brawls、Hot Lava、The Pathless 等独立游戏,不能移植到 Android
平台。换句话说,苹果已经拿下了一大部分游戏的“移动端独占权”,谷歌Play Pass “成龙”还是“成虫”,这一仗至关重要。

靠Play Pass反击Apple Arcade,谷歌有胜算吗?插图1
2.费用及分成。长期以来,移动端游戏的主流模式就是“免费下载+内购付费”。如果选择进入平台的付费订阅频道, Apple
Arcade中的游戏就不会再出现在App Store上,这意味着“免费”所能吸引的流量将直接告罄。

为了平衡移动端游戏开发者的利益,苹果有意将资源向买断制游戏与中小游戏开发商倾斜,投入了 5
亿美元作为保底收入,保证首批参与项目的开发商能获得足够的分成收入。做到了Apple Arcade 内提供的游戏没有广告,没有内购。同时,参与 Apple
Arcade 计划的游戏支持在 iPhone、iPad、Mac等跨平台分发,游戏进度也会同步,起到提高用户留存、黏性的作用。

与一直在推广收费游戏的App
Store相比,安卓的付费环境相对更差一点。谷歌Stadia此前为了平衡平台与游戏厂商的利益,在每个月赠送游戏的基础上,一些游戏仍然需要购买,当时就引发了一些玩家的不满。而其在平板等硬件上的尴尬处境,又将大部分用户都锁在了手机这一个平台之上。

在游戏订阅这场棋局中,平台、开发者、玩家三方利益互为倚柱,也相互制约。那么在手机端,谷歌会如何处理与游戏开发者之间的关系,或许将决定Play
Pass的未来。

靠Play Pass反击Apple Arcade,谷歌有胜算吗?插图2
3.新技术。谷歌正尝试通过云游戏来弥平安卓硬件的参差不齐,将更多移动端用户纳入高质量游戏的体验中来。

谷歌Stadia已经完成了流媒体游戏服务平台的前期探索,而这个领域又与云服务有着极强的关联,比如华为就以云服务为主,在EMUI
9.0系统中加入云连接功能,让手机“秒变PC”。早在2017年,谷歌就曾推出了流媒体游戏服务测试Project
Stream,让用户通过手柄+装有Chrome浏览器的PC设备来玩《刺客信条·奥德赛》这样的3A游戏。

一旦用户在谷歌云服务平台上注册了账号,将成为游戏行业的一支生力军,对于开发者来说,这意味着有更多机会精准触及受众,玩家也可以无成本地尝试一下那些年错过的游戏,这对谷歌来说无疑是奠定游戏生态圈的有利条件。

从这个角度看,谷歌多年积累的云计算服务显然比苹果多了一重筹码。

靠Play Pass反击Apple Arcade,谷歌有胜算吗?插图3
另一个谷歌的特殊优势是,安卓智能终端基本盘稳定增长。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2019年Q2全球手机出货量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41亿台,同比下降2.6%,三星、华为、苹果、小米、OPPO占据市场份额的前五位。其中三星、华为、小米和OPPO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苹果出货量和市场份额均出现下降。这就给了谷歌在服务营收上赶超的契机。

不过,在谷歌距离中国市场越来越远的时候,Apple Arcade服务却得以在中国推出,Play
Pass是否会对此有所作为,或许将给这场战局带来变数。

Play Pass击败苹果到底有没有可能,恐怕要等到谷歌发布会上才水落石出了。

风物长宜放眼量:

苹果与谷歌共同的敌人

尽管目前来看,苹果与谷歌都难免需要附庸于传统游戏厂商。比如Apple
Arcade首批独占游戏中,许多大作实际上都是其他平台在IOS端的移植之作。比如《Team Sonic
Racing》,早就登陆了PS4和NS平台;《Projection》在苹果发布之前,也已经出现在 PS4、Xbox、NS 和 Steam上。

因此,随着新技术的迅速铺开,移动端巨头战役,也必然会面对一些意料之外的竞争者。

一方面,5G+云改变目前的竞争合作关系。谷歌与苹果不仅无法与主机游戏各自安好、划江而治,还将面临来自云服务厂商的围堵。

微软、索尼、任天堂等均在云游戏领域有所布局,不仅资金实力雄厚,内容方面也会使用自身的独占政策,比如微软就曾经展示过使用Project
xCloud云游戏服务在手机上游玩《极限竞速:地平线4》,并宣称要将Xbox One 上 3500 款游戏将无缝接入到 xCloud
中。反观谷歌,旗下只有一家第一方工作室,在内容生态上相形见绌。

当主机厂商纷纷推出新的便携式终端来吸引核心玩家时,手机是否还有特殊优势来吸引玩家购买服务呢?

而另一边,云计算厂商如亚马逊,也凭借云服务AWS、视频流媒体平台Prime
Video以及游戏引擎Lumberyard搭建起了游戏生态系统。据说,到2020年也将推出自己的流媒体游戏服务。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想要依靠新技术占据主动权,无论谷歌还是苹果都不能掉以轻心。

靠Play Pass反击Apple Arcade,谷歌有胜算吗?插图4
而另一方面,游戏产业与视频、音乐等存在本质的区别,玩家切换和重新学习的成本很高。因此,玩家在买会员时的决策点一定会从某几款游戏转向“一摊子游戏”,这就会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手机平台相比游戏品质,更注重数量,以期通过“能玩更多”来吸引用户付费。这恐怕就会产生一系列游戏圈的“标题党”“题材党”,让“流水线3A”的形势更加严峻;

而在这样的内容环境自然难以满足核心玩家需求。咨询机构德勤的一项调查现实,订阅制虽然有想象空间,但有48%的人很难在订阅中选择自己要观看的内容,并会在几分钟内放弃搜索,直接离开这个平台。这种“订阅疲劳”,在游戏领域势必会更加突出,导致苹果和谷歌模式的多种不确定性。

今天,流媒体订阅模式已经借由多种内容形式被消费者们所认可和接纳,视频订阅率甚至超过了传统的有线电视。苹果与谷歌争先恐后押注的游戏订阅,或许也将成为颠覆行业的巨大变量。而作为普通人,我们已经不知道深陷内容的汪洋大海,到底是幸福还是恰恰相反。

过多地选择,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不可承受之轻。

小米一亿像素新机:放大8倍,细节依旧清晰震撼

小米手机官方微博称:#1亿像素照片# 有多大?分辨率高达12032 x 9024,单张文件超过40MB,看上去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直接上样片放大2倍、4倍、甚至8倍,细节依旧清晰震撼,手机拍照迈入1亿像素时代,明天见!9月24日 #小米5G新品发布会#

小米一亿像素新机:放大8倍,细节依旧清晰震撼插图

官方并没有透露首发机型,但考虑到小米9 Pro 5G版本后置4800万三摄,因此猜测可能是MIX Alpha首发1亿像素。

除此之外,小米MIX Alpha还可能首发屏下摄像头,搭载高通骁龙855 Plus处理器,支持5G网络。

关于小米MIX Alpha的外观,网传是长这样的:

小米一亿像素新机:放大8倍,细节依旧清晰震撼插图1

小米创始人雷军也表示:小米MIX Alpha非常震撼,绝对是颠覆性的。

深扒车好多:领先者的意识自觉与攀登者的边缘哲学

由“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过渡的国内乘用车市场格局变化,给二手车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今的二手车电商,也早已褪去了几年前的青涩,整个行业开始步入精细化运营阶段。而坐在二手车电商头把交椅的车好多以及旗下瓜子二手车,所吸引到的关注也会更多一些。

就在中秋前夕,车好多集团CEO杨浩涌在集团成立四周年之际发表了一封内部信,对过去一段时间的成绩进行总结的同时,也对未来发展做出了详细的规划。透过内部信中的规划,车好多作为领先者的意识自觉与一路走来的“边缘哲学”也浮出水面。

领先者的意识自觉:广告曝光为行业注入“强心剂”

据易观千帆的数据显示,2019年7月,瓜子二手车APP的行业独占率达36.15%,是第二名的近7倍。而在过去所有人的认知当中,瓜子二手车也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而在行业“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到来之际,瓜子二手车也用行动为整个行业进行预热。

据杨浩涌发布的内部信显示,接下来瓜子将继续广告投入,这一举措势必会增加品牌和整个行业的曝光度,简单粗暴却行之有效,对整个行业销量都会起到提振作用。而且还能细水长流,强化用户内心深处对二手车电商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而作为发起者的瓜子二手车无疑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从大环境来看,进入2019年以来,中国汽车销量持续下滑。在此背景下二手车表现突出,成为推动汽车大流通的重要抓手。

天时地利已至,这时候巨大的广告曝光无疑是二手车行业主动出击的“人和”要素。

除此之外,瓜子二手车的兄弟品牌毛豆新车也于9月中旬开启新一轮广告投放,激活下沉市场。新车与二手车的双线并进,为接下来行业旺季的到来做好充足准备。

而在接下来的广告宣传中,杨浩涌的内部信中提到,瓜子二手车在保留孙红雷为代言人的基础上,将新增一位代言人并于10月初开启新一轮广告投放。从多个维度来看,此次增加代言人的背后也透露出瓜子二手车的许多考量。

过去一段时间,瓜子二手车通过广告宣传的饱和攻击,已经进入广大用户的视线当中,其广告语甚至很多人都能背下来。而采用新的代言人,在短期内势必会给受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一种新鲜感,在短期内实现强化品牌印象的效果,真正起到为行业、为品牌造势这一目标。

除此之外,新的代言人虽说目前还保有悬念,但就了解到的信息来看,这一代言人在年轻用户群体中具备极高的人气,瓜子二手车也因此可以深入更年轻的二手车消费市场,挖掘更多样化的用户群体。

代言人选择是一门学问,它不只是一种粉丝经济的挖掘,更是品牌人格化的一种展现,是品牌与用户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但如果品牌仅仅局限于部分人群,那么品牌的长期价值很难得到沉淀。

瓜子从用户视角寻求品牌突破,在保留原先代言人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代言人,不同年龄层次的代言人也对应着不同的客群,具备不同的文化标识。这也是行业精细化运作的重要体现,对不同客户群体采用相应的策略,很好的解决了多层次的消费文化标识问题,建立多维度的品牌价值观,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力”,这在未来也具备极高的商业价值。

攀登者的边缘哲学:由垂直到生态的产业升华

一个成功的企业除了具有冒险精神,对大的商业环境走向变化总是超乎寻常地敏感。

除了广告方面的布局,此次内部信透露出最重磅的消息无疑是瓜子“全国购开放平台”的推出。

据了解,瓜子二手车“全国购开放平台”接入第三方商户,与现有个人车源形成有效补充,扩大服务范围,更好的满足用户多样化的购车需求,提升匹配效率,提高服务体验,打造二手车业务新增长曲线。

一家企业的精力和资源是有限的,而生态资源不同。可以说,瓜子的这一举措打破单一企业的资源有限性,具备资源整合的组合效应,能够实现多渠道资源互换。

除此之外,“全国购开放平台”的建立,整合多方资源,这其实就形成了一种“点、线、面”的利益共同体,在“面”(平台方)的约束下实现规范化运作。而这其实也是针对过去一段时间,二手车行业零散,标准化程度低等痛点的一次降维攻击,引领行业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就目前看来,搭建开放平台,走向合作共赢,是大型互联网公司发展的趋势,是已被证明的行业发展、升级的普遍规律。亚马逊不断围绕用户、平台商户的需求迭代技术,开放服务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京东通过开放平台,开放自己的供应链、金融、物流方面的实力迅速成长;贝壳找房通过开放平台,整合多家地产平台,成为房产交易的“鲶鱼”。

由此可见,瓜子二手车的做法,其实也是遵循商业社会发展底层规律的行为。不过问题来了,二手车电商玩家众多,为什么是瓜子发起的呢?

在笔者看来,瓜子二手车本身产业链布局已经趋于完善,其综合实力已经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平台有能力向第三方商户输出检测、定价、AI智能应用、金融、保险、物流、交付等技术、服务能力与服务标准。具备行业龙头应有的“领导力”,扩大第三方商户的售车范围,丰富了用户的购车选择,用户异地购车有了平台提供的一站式服务,提升交易匹配效率。

构建开放平台需要有吸引人入驻的生态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也反映出瓜子二手车在此之前所付出的努力。

有这样一种说法,要想成功就必须高度聚焦;但对于企业而言,现实情况却是这样只会造成企业资源有限,抗风险额能力不足,很难应对商业环境的日新月异。

过去很多行业的领先者跌落神坛的一个共同因素就是由于处于中心化而过于聚焦眼前,不知道怎么继续向上攀登,诺基亚、黑莓的失败皆是如此。

而透过此次瓜子开放平台的建立,所展示出的综合实力“肌肉”可以看出,虽说瓜子二手车早已是二手车电商的领先者,但它似乎却没有任何所谓引领者的中心化自负,永远保持一个边缘视角,不断看着中心的方向。而当它到达一个中心后,目光又放在了新的中心,这也是其一直以来保持领先力和竞争力的内在引擎。

用户至上的谦逊心理:回归零售本质,满足多样化需求

二手车属于典型的非标准化产品,不同车源之间服务成本差异非常大。在此之前,行业普遍采用固定服务费率进行居间交易,然而这种做法对于部分尾部车型来说,交易服务成本有些过于高,而固定服务费率通常难以填补这部分车源的服务成本,以至于这部分车源由于服务成本过高而被排除出严选体系之外。

不难发现,这种方式不仅限制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更背离了用户多元化的选择需求,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如今,瓜子二手车即将推出差异化付服务费,将原本一刀切的固定服务费率调整为基于不同车辆因素和不同市场环境变化的动态服务费率,这一举措无疑会对行业接下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体现出瓜子二手车对用户主体的尊重。

尾部车源在市面上流通程度非常低,在车源质量、检测评估水平、定价公允性上也难以保证,难免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通过差异化服务费率的建立出更加标准化、一站式的服务和保障,满足这部分尾部车辆意向用户的购车权益。

头部品类的重要性自不用说,但长尾的潜在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多样化是任何市场发展的必然走向,头部与长尾共存的市场才是一个完整的市场。

电商平台中,一站式购物平台对垂直电商的挤出效应就是如此;视频平台不再唯流量论,开始挖掘各个细分场景也是如此。

如今,瓜子二手车对尾部车辆“顽疾”的解决,同样也是回归零售本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行为,流露出平台方对用户的谦逊心理,始终正视自己服务者的定位,在这一过程中,品牌也变得更加接地气,有亲和力。

总的来看,短短的一封内部信,背后却隐藏着多个对行业发展影响力巨大的重磅消息。

从品牌维度来看,
广告曝光、开放平台成立、行业顽疾的解决,无疑会对瓜子二手车的品牌美誉度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对用户时刻保持着的谦逊心理,则会促使其在公众认知中的形象不断得到美化。

从生态维度来看,个体之间赤膊搏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商业、消费者需要更全面流程化的服务,在这一方面,瓜子同样走在了行业前列。

而在领导维度来看,瓜子的领先已经不局限于销量和活跃度上,更体现在其对行业的引领作用,能够以自己的力量去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领先者的意识自觉加上边缘视角的发展哲学,共同塑造出了瓜子二手车应对纷繁复杂商业环境的能力。而“三大维度”的强化,似乎也预示着未来二手车电商行业这样一个大的趋势:

“凡尔登式的行业竞争时代落下帷幕,资源集聚赢者通吃的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