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115万人,加上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引退”,任命副总统李宗仁为“代总统”,并令其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但暗中仍总揽军政大权,并积极扩军备战。
到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布署了约70万的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时,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共计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镇江、上海等地的长江江面,江防舰队主力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汉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逻,300余架飞机分别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此外,美英等国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江, 自西向东横贯大陆中部,下游江面宽达2-10公里,水位在每年4-5月间开始上涨,特别是5月汛期,不仅水位猛涨而且风大浪高,影响航渡。沿江广阔地域为水网稻田地,河流湖泊较多,不利大兵团行动。
防守该地段的汤恩伯集团,除以一部分兵力控制若千江心洲及江北据点作为警戒阵地外,其主力18个军54个师沿江南岸布防,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并在纵深控制定的机动兵力,企图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凭借长江天险,依托防御工事,在海陆、空三军的支援下,阻止解放军渡江。
1949年4月1日,国共双方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为争取达成利于人民的协定,人民解放军推迟了渡江时间。
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并商定于4月20日签字。但南京国民党政府却拒绝签字,人民解放军即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于20日夜发起渡江作战。其中突击集团第一梯队在强大炮火掩护下 ,冒着国民党军舰和江防炮火的拦截,在100余公里的正面战线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占了鲫鱼洲。接着,突破国民党军江防阵地,连续打退守军的多次反击,巩固了滩头阵地,尔后向纵深发展攻势,至21日,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
解放军东、中两军对南京、镇江、芜湖地区南逃之国民党军实行合围。广大指战员不顾疲劳,不畏道路泥泞不怕饥饿,对逃敌猛追猛打,在郎溪广德地区将南逃的国民党军包围歼灭。
5月3日,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解放杭州,第二野战军占领费溪、上饶金华等城并控制了浙赣线。汤恩伯集团一部只好逃往福建,主力25个师约20万人退守上海。
总前委依据战局发展决定第三野战军8个军发起上海战役。5月12日发起上海战役,经激烈战斗,于27日攻占上海,汤恩伯集团除5万人乘军舰逃跑外,15万人被歼。6月2日,三野解放了崇明岛,渡江战役胜利结束。
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江西、湖北、福建等省的部分城市,为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