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选拔人才的方式在不停地变化,从禅让,世袭,到推荐,再到科举,这一步步走来,不仅让人才的选拔更加的公平,也让阶级更加流动。
科举的诞生更是让寒门学子看见了希望,让平民百姓明白了努力的方向,有多少寒门人士通过科举变换门庭,成为了人上人,又有多少贤能人士也通过科举进入官场,流芳百世。而据史料记载,在科举开始后,中国曾经出现过近800位状元,跟状元有关的事迹也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一位因为学会拒绝而变成状元的神奇故事。
相传在乾隆期间,有一次在江南科考,出现了两位伯仲之间的才子,而乾隆则在他们两个之间犹豫不决,无法决断,他认为两位都有状元之才,但状元只有一位。
乾隆思来想去,决定还是以对对联的形式来决定谁才是真正的状元。其实乾隆是一位非常喜爱文学之人,虽然乾隆没有什么传世的名作(只有一首刚刚入选小学生语文教材),但他写的诗歌却高达几万首,而且江南诗歌之盛由来已久,以对对联来检验两人文学修养与思维敏捷的程度,是相对公平合理的选择,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人谁也没有对出下联。
因为乾隆出的上联“烟锁池塘柳”太难了。
这一句不仅从意境上描绘了一个幽静的池塘里绿柳环绕、烟雾笼罩的景象,五个字的偏旁还暗含“水金火木土”五行,所以要对上这短短的五个字不仅要暗含五行,还要符合这句的意境。
对那两个人来说,要对出合乎五行且符合意境的诗句,琢磨一个月兴许已经算是实属不易,短短的面圣时间内,想要对出合适的对联简直是痴人说梦。而且这句在历史上也可以说算是“绝对”了,这句最早出现于陈子升的《中州草堂遗集》,可直到乾隆时期也无人能对出来,所以乾隆也没有指望两个人能够当场对出来,毕竟他也明白要对出这句难度有多高。
在历史上,还有人提出五行不能同位相对,有合掌之嫌;更有人为了增加难度,甚至要求五字都是名词(事实锁字虽是两用词,但句中只能作动词用),而这也为对出这副对联增添了不少难度。而两位举人自然也明白自己面临的处境。
果然,当中一人在听完乾隆出的考题后,叩谢圣恩后,立马掉头离去,表示自己无法对出,而另外一人则在冥思苦想好半天后,才黯然离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乾隆居然钦点了第一位为状元,这一变故让在一旁的大臣也不得其解。
乾隆说:“我此联为绝对,能一见断定者,必高才也。”至少你还知道自己斤两!应该表扬!
不得不说,乾隆还是非常有远见的。
两个人不同的解决方式却让其中的一个人成为了状元,这个故事大概是想告诫大家,在遇到一件一看就不是自己能够完成的东西时,选择放弃,远比选择坚持一会后不得不放弃,要好得多。能够及时的选择放弃,明白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不做无用功,不去不撞南墙不回头,也是一种明智。